抱團發展成就「順德鰻魚」急需解決鰻苗走私難題——訪廣東省鰻魚業協會

2019-08-30     海洋與漁業

在硝煙瀰漫的行業亂象中誕生,註定了廣東省鰻魚業協會的歷史使命就是要民主辦會,抱團發展。協會成立10多年來,用行動一步一步地把行業引到高質量發展的正軌上,還成功將鰻魚打造成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出口定價話語權的農產品。

近日,《海洋與漁業》記者走進廣東省鰻魚業協會(以下簡稱「鰻魚協會」),與該協會會長周兆恩、秘書長羅廣勝展開了一場對話。在採訪中,他們代表協會回顧了順德鰻魚業的發展歷程,解答了會員間利益平衡的問題,介紹了對外銷售平台的建立對產業帶來的促進作用,以及呼籲嚴打鰻苗走私出口等制約行業發展的行為。


協會會長周兆恩(左), 協會秘書長羅廣勝(右)


土池養鰻成就「中國鰻魚之鄉」


《海洋與漁業》:請介紹一下順德鰻魚業的發展歷程和總體情況。

鰻魚協會:自上個世紀80年代,佛山順德開始引進鰻魚養殖。1986年,順德稔海村利用珠三角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優勢,在國內首創「土池養鰻」。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順德鰻魚業發展迅猛,成為廣東最大的鰻魚生產、加工、出口中心。2003~2006年是順德鰻魚的發展高峰,當時順德的養殖面積有7.5萬畝,年產量5.5萬噸,產值達22億元,鰻魚產品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鰻魚養殖、加工和出口基地。2009年順德榮獲「中國鰻魚之鄉」稱號,產品馳名中外。


目前,順德已建成大型鰻苗培育場7家,年培苗能力達1億尾;鰻魚(外延面積)養殖基地年生產能力達6萬噸,擁有5家烤鰻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可達2萬噸,占全省的60%。當地已發展出涵蓋鰻魚培育、鰻魚養殖、鰻魚加工、飼料生產等一整套成熟、完整的產業鏈,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韓國、澳大利亞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洋與漁業》:業內有句話叫「中國鰻魚看廣東,廣東鰻魚看順德,順德鰻魚看稔海」。稔海村在順德鰻魚產業發展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鰻魚協會:順德養鰻,最早是在稔海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中介來到這裡推銷鰻苗,當時就有村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養殖。協會會長周兆恩就是在那時開始養鰻魚的。他買了1.5萬尾鰻苗,放到一口接近10畝的土塘里嘗試養殖。因為當時其他地方鰻魚都是用水泥池養殖的,土塘能不能養出商品魚?大家心裡都沒底。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他們的努力下,竟然養殖成功了。第二年,商品鰻陸續上市。周兆恩當年那塘鰻魚為他賺了七八萬元,一步走入「萬元戶」行列。在成功養殖的示範帶動下,稔海村村民開始跟風養殖,很快家家戶戶都養鰻魚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久後臨近的鄉鎮也紛紛養鰻,在順德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鰻魚產業集群。

鰻魚協會「因勢而生」

《海洋與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順德鰻魚市場曾遭遇崩盤,當時是怎麼熬過來的。

鰻魚協會:1995、1996年,順德鰻魚遭遇了一次危機。當時整個順德瘋養鰻魚,導致市場供大於求。究其原因,一是國內的鰻魚銷售市場還沒開拓,僅靠日本市場出口,比較單一;二是缺少行業組織協調管理,導致養殖企業各自為政,市場一低迷,大家就不計成本地瘋狂拋售,造成了市場恐慌性崩盤。當時,鰻魚價格一落千丈,一個農貿公司虧本上億元都是家常便飯,全行業損失嚴重。

經過幾年的動盪和洗牌,2002年,鰻魚協會正式成立,為養殖企業、流通企業以及銷售市場搭建了一座「橋樑」,原本的「一盤散沙」變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團體。目前鰻魚協會有180多名會員,涵蓋種苗培育、養殖、餌料生產、深加工和出口(流通)等產業鏈。協會除了順德本地會員,還有來自浙江、江蘇、福建、台灣等地的人。除了精心打造順德鰻魚地域品牌,我們也在努力開拓國內鰻魚市場,以促進整個鰻魚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抱團發展,促進良性競爭

《海洋與漁業》:鰻魚協會是如何為會員服務的,有哪些措施和辦法?

鰻魚協會:協會自成立以來,所有會員都擰成一股繩,把協會當成自己的家。每年,協會都會請水產養殖專家給會員做培訓,幫助他們提高養殖水平;每年11月底12月初鰻苗生產開始後,我們會收集各方情報並及時通報給會員,告訴他們當年苗的情況如何,有可能豐收還是欠收,讓會員理性地、有計劃地投苗,不要一窩蜂去搶苗,控制投苗成本。同時,我們也會把國際鰻魚市場的行情不定期地通報給會員,幫助他們了解市場,使他們有序地進苗、賣魚,幫助會員最大程度地降低養殖風險。

《海洋與漁業》:據說鰻魚協會內部有個「活鰻銷售平台」,可否簡單介紹一下。

鰻魚協會:「活鰻銷售平台」主要是面向養殖、流通大戶的一個商議平台。到現在已經運作了四個年度。我們按照按一個鰻年度(每年9月到次年8月)做一個銷售計劃,根據當年存塘的魚數量、規格及國際需求市場,制定一個銷售最低價格,讓會員參考,避免惡性壓價銷售情況發生。

這個平台主要是為了應對日本市場,因為我們有定價權,平台的重點就是給出合理的價位。什麼才是合理的呢?我們會根據養鰻的數量和日本的需求去定一個最低價,這個最低價在一段時間內是不會變的,但是過了一個月後,我們會根據市場的情況做調整,總體來說這個價格是波動式上升的。

以前沒有「活鰻銷售平台」的時候,很多會員會被誤導,相信一些「鰻魚行情低迷」的謠言。有了這個平台,協會越來越有凝聚力,在業界也越來越有號召力。

《海洋與漁業》:近幾年鰻苗捕獲量減少,在鰻苗分配上,協會如何避免會員間惡性競爭?

鰻魚協會:對於鰻苗,我們不參與分配。協會目前最重要的是給會員提供信息,提供一個風險提示,讓他們理性投苗。協會是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既強調大家抱團發展,也杜絕會員間惡性競爭,因為這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會員們要懂得既在競爭中有合作,也要在合作中有競爭,這樣協會才有活力,才能長久發展。譬如種苗方面,我們暫時做不到給每個人分配多少苗,但是我們可以做協調,讓大家共同開拓市場;進苗方面,我們只能通過信息提醒大家合理、有序地投苗。相信每個會員都能通過協會的幫助,最大程度地降低養殖風險、運營風險。

下一步我們想借鑑「區塊鏈」概念,籌備建設一個規範鰻苗流通的交易中心,主要面向我們的會員和全國各地做苗的流通人員。利用這個中心,我們把全國各地的苗種流通商吸引過來,為我們協會的會員服務,把苗賣給我們的會員。在中心裡,我們的信息是共享的、透明的,所有苗商的交易都得通過中心平台進行,但價格是買賣雙方自己商定的,協會只充當一個「監控」的角色,我們會根據行情給出鰻苗的價格區間。這樣一來,就可以逐漸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讓大家共同發展。

這個中心成立之後,每個會員投多少苗,大家心裡都是有數的,這無形之中促進了資源的合理利用。

養殖重心移至江門台山

《海洋與漁業》:據了解,在新世紀之後,順德鰻魚養殖重心轉移到了江門台山,為什麼會經歷這一番產業轉移呢?

鰻魚協會:鰻魚養殖在順德遍地開花之後,隨著順德工業迅速發展,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土地租金也越來越貴。對於鰻魚養殖戶來說,壓力越來越大。為了降低養殖成本,許多養殖戶開始將鰻魚養殖遷移至番禺、中山,最後順德鰻魚養殖選擇落戶在江門台山。實地調研發現,台山當地水質優良,溫度適中,而且沒有工業污染,非常適合鰻魚養殖。最重要的是,台山的土地資源豐富,塘租特別便宜,才幾百元一畝。這樣一來,養殖成本就大大降低。

大約2000年前後,順德鰻魚養殖戶大舉遷往台山,為台山的農民帶來了很大的財富,也拉動了當地的就業。搬遷去台山對順德鰻魚養殖戶來說,也是一個擴張的過程,有些大戶的養殖面積上萬畝,少的也有一、兩千畝,目前台山的養鰻面積高達4萬多畝。

《海洋與漁業》:據了解,台山的日本鰻養殖面積全國最大,也捧回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等榮譽,業內如何定位「順德鰻魚」與「台山鰻魚」之間的關係?

鰻魚協會:台山鰻魚和順德鰻魚是一樣的。目前來說,鰻魚加工基本以順德為主,鰻魚養殖主要集中在台山。在順德,大規模的烤鰻加工廠有五家,如果滿負荷的話,每家工廠的年產量起碼有2000噸。

綠色養鰻,確保零藥殘

《海洋與漁業》:我們一直以「鰻魚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出口定價話語權的農產品」為豪,時至今日,我們是否還延續著這樣一種優勢?

鰻魚協會:絕對有這個優勢。這些年,我們一直倡導鰻魚綠色養殖,大約在2006年,協會組織會員,斥資500多萬建立了檢測中心,配備了國際最先進的檢測系統,主要可以檢測孔雀石綠、硝基呋喃和沙星等物質。為了讓鰻魚順利出口日本,我們要自己把好首道關口。檢測中心運作的五六年間,各個加工廠自己也逐步建立了檢測中心,很好地解決了鰻魚藥殘的問題,這樣一來,協會檢測中心的使命就完成了。另外,協會每年都邀請專家為養鰻戶做培訓,指導養鰻戶注意養殖水安全、用藥安全和飼料安全,因為日本對食品檢測的要求非常高,一旦檢測出問題,魚就賣不出去。由於廣東出品的鰻魚質量安全有保障,日本鰻輸入組合的森山喬司理事長給出了「中國鰻魚是最安全的食品之一」的高評價。

《鰻魚的故事》登陸央視

《海洋與漁業》:不久前,紀錄片《鰻魚的故事》在央視播出,順德鰻魚一下子備受關注。據說這個片子歷時三年才完成,為什麼花這麼大力氣拍攝這個片子,你們希望達到什麼效果?

鰻魚協會:我們三年前就開始籌備拍攝《鰻魚的故事》,靈感是從「尋味順德」來的。在「尋味順德」拍攝的時候我們協會並沒有很重視鰻魚的宣傳,直到「尋味順德」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之後,許多會員就反映「為什麼沒有鰻魚」。因此,我們馬上找了順德區政府、佛山電視台、還有《尋味順德》的拍攝團隊,籌備拍攝《鰻魚的故事》。前前後後花了3年的時間,該紀錄片於今年5月20日在cctv9首播。

其實我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讓中國14億人口認識順德鰻魚,知道在廣東,有這麼好的一道食材,因為很多地方,包括四川、北京、山東,都不了解鰻魚。《鰻魚的故事》讓全國的觀眾認識到神秘的鰻魚,這種至今無法通過人工繁育的生物是具有多高的營養價值和具有多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稱它為「水中冬蟲草」,也稱它為「水中黃金」。

《鰻魚的故事》播出之後,反響很好。沒播之前,菜鰻(一斤以上規格)一般是七八萬元一噸,紀錄片播出以後,菜鰻最高峰能賣到12.3萬元/噸。以每年售出三萬噸菜鰻來算,菜鰻的利潤多出1.2億元。而出口活鰻價格也突破了歷史的高峰,5p出口活鰻是29.8萬元/噸(摺合匯率創了高峰)。3p的烤鰻目前至少要18萬元/噸才能買到。可以說,《鰻魚的故事》為行業帶來的影響才剛剛開始,現在許多外地的朋友都會打電話過來諮詢有關鰻魚的事情,甚至大老遠跑來吃鰻魚。

嚴厲打擊鰻苗走私

《海洋與漁業》:鰻苗依賴野生捕撈,每到鰻苗捕撈季節,鰻苗走私出境屢禁不止,協會有採取哪些措施解決這個大難題嗎?

鰻魚協會:我們國內鰻魚養殖、銷售的產業鏈都比較成熟了,唯一不能解決的是,還無法突破鰻苗人工繁育。一直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鰻苗捕獲量不斷減少,國內的鰻苗都供不應求。但是,就是在這麼嚴峻的情況下,仍有不法分子通過走私將鰻苗出口到日本、韓國。以今年為例,我國捕撈上來的日本鰻苗只有15噸,走私出去12噸,分到鰻魚協會只有3噸。而且走私出去的苗賣得很便宜,最多20多塊一尾,而我們的鰻魚苗進貨價高達33塊一尾。

這3噸鰻苗遠遠不夠國內養殖,許多養殖戶的塘只能空著。以每個養殖戶都投滿苗來計算的話,廣東起碼需要25噸苗。如果苗種沒有被走私,養殖密度低一點還勉強夠用。

我們希望上級部門關注這個事情,大力保護鰻苗資源,嚴厲打擊走私鰻苗出境的行為,支持順德養鰻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希望能推動立法,管制鰻苗走私出境;最後,我們也會集合有關研究所的資源,大力推動鰻苗的人工繁育,爭取早日實現「自繁自養」。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記者:方瓊玟 於浩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f5C5mwBJleJMoPM74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