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ature
近日,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有海外工作經歷的科學家獲得「長江學者」榮譽的速度較慢的報道。
多年來,中國一直鼓勵科研人員出國留學,然後將他們的專業知識帶回祖國。但發表在《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人們的普遍認知相反,海歸比留在中國的同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獲得中國最高的科學榮譽之一——長江學者。該研究由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唐莉教授領導。
該研究稱,在1999年至2015年期間獲得長江學者榮譽的1447名科學家中,那些在海外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比國內學者要多花25%(約2.3年)的時間獲得此項殊榮。享有盛譽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是由中國教育部頒發,該獎項獎金為每年20萬元(特聘教授)。但最重要的是,在同行之間給予尊重和顯示學術成就方面,該獎項被廣泛認為比工資甚至個別教授的職稱更為重要。
人才的國際流動能夠提高其技能和人際關係網絡,而且一旦學者返回祖國,還能增加為國家帶來專業知識與全球科研實踐的機會。唐教授表示,科研機構需要更好地認識到國際科研培訓的好處,並對其予以獎勵。
但該研究顯示,目前海外培訓經歷的好處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而且,在國內的人脈有助於學者更快地獲得這項榮譽,並表示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儘管出國留學被認為具有優勢,但海歸學者卻處於劣勢。
派遣出去,吸引回來
中國積極鼓勵研究人員出國留學,學成後返回祖國。在過去的十年里,大量的國家級人才招聘計劃吸引了很多在海外研究機構工作的華裔學者回歸祖國,而且他們往往會得到更高的待遇和研究經費的承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千人計劃」。從頂尖國際大學回國的學者將獲得最高100萬元人民幣的安家費,以及頂級的薪水和數百萬美元的研究經費。
為了更多地了解海外工作的影響,唐教授和她在南京河海大學的同事回顧了1447名長江學者的職業發展軌跡。他們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擁有海外大學的博士學位,大約一半的人擁有短期的海外工作經歷。
研究報告稱,從博士畢業到成為長江學者的平均時間為10.3年。但是他們發現,與沒有海外經歷的研究人員相比,海歸獲得這一榮譽所用的時間更長,即使是那些暫時出國做一年訪問學者的研究人員,也比留在國內的同行多等12%的時間(大約一年)。
研究人員對可能影響榮譽授予時間的因素進行了控制,如性別、研究領域、學者在海外接受培訓的機構,以及獲得榮譽稱號時所在大學的職稱。唐教授說:「一流的大學可能會為學者取得成功提供更多的資源。這項研究沒有關注這些人為什麼決定回國,也沒有調查他們是否被諸如「千人計劃」這樣的國家計劃招募。
在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人員分析了長江學者的社交網絡。他們發現,在當地的人際關係越牢固(以在同一高校獲得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來衡量),他們獲得這一榮譽的速度就越快。在母校任職的學者比在其他高校任職的學者平均要快約2至8個月。
本土關係
唐教授認為,由於獲獎者是由他們所在大學提名的,國內的研究人員可能比出國多年的學者更有可能獲得提名,並且更能被評委所熟悉。評選基於教學、研究、創新和發展、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等標準,由教育部專家小組評選出優勝者。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政策客座研究員董潔林說,這些研究結果支持了一些人的觀點,即中國的學術環境不健康,這種環境會更看重人脈,而非技能和經驗。董潔林說:「所有人都知道,要獲得院士或長江學者等國家級學術榮譽,申請人及其聘用機構需要進行許多遊說工作。」她認為,需要努力改革這種文化。
但是中國寧波諾丁漢大學的科學政策研究員曹聰卻提出了另一種理論。他認為,過去,一些受過海外培訓的長江學者獲得該獎項的速度可能會更慢,因為他們在學術上的競爭力不如當地最優秀的科學家。他說,在實行「千人計劃」等計劃之前,許多在海外接受培訓的博士畢業生更願意申請外國教職,因此回國的學者可能是因為他們無法獲得海外職位。曹聰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考察那些最近回國科學家的職業發展軌跡,看看海歸獲獎速度較慢的結論是否仍然成立。
參考文獻:
DOI: 10.1093/scipol/scz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