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次特殊情況,讓更多人記住了「鍾南山」這個名字。很多小朋友也逐漸走上了「追星」之路,在家長的教認下,拿著手機辨認螢幕上的院士爺爺。
自非典過後,鍾南山院士便很少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很多人都快要把他忘記了。就在大敵當前,特殊情況再次襲來之際,80多歲的鐘南山又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跑到武漢前線積極作戰。
在工作面前,鍾老冷靜而嚴峻,但在生活中他卻是慈祥的,和大多數老人對待子孫一樣,鍾老和6歲的小孫子也經常上演暖心的瞬間。這段他和小孫子的日常對話,聽哭了無數人。
「爺爺,我在報紙上看到您了。」
「噢,是嗎?」
「爺爺,我還在電視上看到您了。」
「噢,你還真的認得人吶!」
「爺爺,您真棒。」小孫子豎起大拇指。
「爺爺就是一個普通醫生。」
鍾老這句「就是一名普通醫生」體現出了中華民族謙虛的優良品德,也是真正有家教的表現,讓人佩服又感動。
@我一定不會放棄:真正的家教是藏不住的,大概真正有教養的人才會把謙虛當作日常,才能在自己做出這麼大貢獻的時候,依然保持平常心。不知為什麼,終老的這句話,我讀著讀著就哭了。多希望生活該快步入正軌,讓白衣天使們好好休息休息。
「教養」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抽象的詞彙,想要落實到生活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長都希望孩子有教養,但卻不知從何入手,其實這個目標的達成靠的不僅是家長的督促,還有更實際的行動。
1、以身作則,讓孩子更深刻的理解「教養」
幫媽聽到過家長這樣教育孩子:「你怎麼這麼沒有教養,有你這樣的孩子我覺得很丟人」。對孩子來說,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教養是什麼意思。孩子們喜歡模仿,但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會不知對錯地模仿大人的行為。
這其實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好機會,我們要通過自己的行為把孩子引導到「教養」這條路上,用行動教孩子要禮貌待人。先做,再理解,這樣的過程更加形象具體,孩子們也能更深刻的理解「教養」的含義。
2、適時地鼓勵孩子,鞭策孩子
當孩子所做的行為體現了「教養」二字,比如有意識地幫助其他人,或者將玩具分給小朋友時,我們可以給他們一些鼓勵,讓他們明白這種行為是正確的,這樣孩子更樂意在以後的生活中將此類行為保持下去。而當孩子的行為出現不符合教養的情況時,比如踩踏公共場合的座位等,家長們也要及時對孩子提出批評,並且告知孩子正確的做法,讓孩子重回正軌。
「教養」的培養過程沒有捷徑,更多的是小細節,成敗就在於家長能否抓住這些小細節並予以利用。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我們也應當鞭策自身,時刻保持謙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為孩子做好榜樣。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