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會的父母」,孩子有什麼樣的品行、性格和習慣等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育,也就是家庭教育。都說孩子在外學習接受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才是最影響孩子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向孩子傳遞積極正確的思想,能夠幫助孩子不斷地完善自己,讓孩子距離成功越來越近。
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同時這三個方面也始終都貫穿於日常生活中。
那具體是哪三個方面呢?
1、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環境會決定孩子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可見家庭環境的好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人類的孩子被狼群養大後,生活習性也和狼是一樣的,對於自己是人類的意識也早就不存在了。孩子在幼年時期的模仿能力是驚人的,或許我們覺得他什麼都不懂就可以肆意妄為,但是,幼年時期的記憶對他長大後的行事風格都有很大影響。
家庭環境對孩子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總是爭吵不休的家庭,那孩子的性格也會很暴躁。叛逆、冷酷。但是若是生在溫馨幸福的家庭里,孩子就會形成善良、溫柔的性格。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地,想要把孩子培養好,就要從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細節入手。
2、家庭教育對家族的影響
一個家庭的教育理念也是家風的一種體現。家風是一代代相傳下去的,換句話說,就是現在的你怎麼教育你孩子,將來你的孩子就怎樣教育他的下一代。
好的家風會對整個的教育都有促進作用。莫言曾說:勤儉、節約、好學。上進等等都是家風的組成部分,家風也要與時俱進。
包拯,北宋名臣,為人剛正不阿、忠心為國。包拯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做派一直被大家做尊重和敬仰。這兩點也是他對自己的人生要求,最後不僅是他做到了,他的孩子的家族內的其他人也都深受他的影響,向他學習。
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他們的家族怎可能不會強大?
3、日常生活對話對孩子的影響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聊天對話的方式來掌握孩子的大體情況,還能讓孩子和自己形成更加深厚的關係。
當孩子放學回家後,媽媽就可以溫柔地問道: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啊?這時孩子就會自動的回憶白天在學校發生過什麼,如果有令孩子高興的事他一定會告訴父母,父母也一定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如果孩子支支吾吾不肯說,那就是有問題出現了,家長要引導好孩子把事情說出來,然後想辦法一起解決,不可以讓孩子把事情憋在心裡。
吃完飯之後,父母還可以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都學到什麼了?可以給爸爸媽媽也講講嗎?讓我們也學一學。孩子聽見父母這麼問,也會興致滿滿的要給父母「講課」。這有利於孩子自行鞏固和回憶白天在學校學習的內容,還能夠鍛鍊孩子思維語言組織能力。
睡前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今天有什麼是需要爸爸或媽媽幫忙的嗎?孩子聽到父母這樣問自己時,不管有沒有問題,都會感覺很安心。也讓孩子懂得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找父母幫忙,不會逃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