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小的瓷器,只有巴掌點大?古人可真會玩

2019-08-29   文藏

中國的瓷器中,有一種造型十分小巧,做工十分精妙的瓷器,這種一次的高度一般在十厘米以內,直徑則在十五厘米之內。這些瓷器通常被稱為袖珍瓷器,通常實用價值不高,卻深得皇帝喜愛。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

金 霍縣窯白釉凸花帶字小碗 高3.8厘米,口徑10.8厘米,足徑3.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 黃釉盅 口徑6.7厘米,足徑2.9厘米,高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現存的瓷器中,袖珍瓷器主要包括小瓶、小杯、小碗、小盅、鼻煙壺四類,接下來為你一一解析。

一、小瓶

顧名思義,小瓶就是器型較小的瓷瓶。由於它們的體型太小,往往不能作為實用器。皇帝們燒制出這些瓷瓶通常都是為了把玩,因此瓷瓶的做工會更為精緻。

清乾隆 琺琅彩開光雙戟小瓶 高8.9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1.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琺琅彩開光雙戟小瓶 另面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時期的這隻小瓶,瓶口部分繪製著卷草紋,肩部則繪製著一周紫紅色的蓮瓣紋,瓶腹部則有兩個不同的畫面:一面用琺琅彩繪製著騎牛的牧童和母子兩頭牛,另一面則用胭脂彩繪製著山水風景,實為一代佳品。

清雍正 綠哥釉小橄欖瓶 高14.3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年間的橄欖瓶,形狀有如一個小小的橄欖,通體施綠哥釉,釉面上有開片。綠哥釉這種釉彩大多數人並不熟悉,其實它和大名鼎鼎的郎窯紅並存的品種,釉色為蘋果青綠色。綠哥釉瓷器存世極少,因此也十分珍貴。

清乾隆 琺琅彩山石花卉紋小瓶 高9.1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年間的琺琅彩小瓶,瓶內外皆施白釉,瓶身用琺琅彩繪製著寓意群芳祝壽的山石和各式花卉,還題寫著「長日香風細細吹」等詩句,整體設色淡雅,構圖清新。

二、小碗

在古代,碗一般都是人們日常使用的飲食器皿,而體型袖珍的小碗除了可以盛一些茶水之外,一般也只能作為觀賞品,供皇帝們觀賞。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 高5.3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3.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吉州窯燒制的這隻小碗,外面施醬釉,內部施窯變花釉。碗內壁有三組用醬色釉繪製的剪紙紋飾,這也是吉州窯的特色之一。

清雍正 胭脂水釉小碗 高4.8厘米,口徑9.5厘米,足徑3.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時期的這隻小碗,外壁施胭脂水釉,胎體十分輕薄,造型優美。胭脂水釉瓷器是清朝康熙年間新出現的瓷器品種,這種瓷器的顏色十分少女,一貫以「硬漢」形象示人的雍正竟然喜歡如此嬌艷的色彩,也體現了雍正的另一面。

清雍正 紫紅地白梅琺琅彩小碗 高3.5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2.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時期的琺琅彩小碗,外部紫紅色釉彩,並用琺琅彩繪製著白色梅花和黑色樹幹,色彩對比鮮明,器型十分優美。

三、小盅

盅是一種沒有把手的小杯子,通常用來飲酒或喝茶。

清康熙 白釉青花四字小盅 高4.7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年間燒制的白釉小盅,工匠們用青料在內壁用篆書寫了「黃、中、在、流」四字,造型小巧,裝飾簡潔,在康熙年間燒制的瓷器中稱得上的精品之作。

清嘉慶 紅彩雲龍盅 通高4.7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2.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嘉慶年間的小盅,用釉上紅彩繪製出舞動的雲龍,口沿和圈足的位置則用青料繪製出兩條弦紋。這件小盅的風格是仿製康熙時期的器型而燒制,整體線條流暢,器型優美。

四、鼻煙壺

鼻煙壺是清朝才開始創燒的器物,是盛鼻煙容器。吸鼻煙從明朝傳進中國,在上層社會十分流行,而在清朝,八旗子弟對此十分喜愛。因此在明清瓷器中,鼻煙壺也是一種獨特的瓷器品類。

清道光 粉彩「二甲傳臚」圖鼻煙壺 高5.8厘米,口徑1.8厘米,足橫2.8厘米,足縱1.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道光年間的鼻煙壺,器身上用粉彩繪製象徵著科舉高中的「二甲傳臚」圖案,預祝著使用者官運亨通。擁有這樣一隻精美又有吉祥寓意的鼻煙壺,它的主人想必也會安心地進京趕考吧!

袖珍瓷器雖小,卻「五臟俱全」,其中所包含的複雜工藝,一點都不輸給大型的瓷器。如此小巧玲瓏的瓷器,誰不想擁有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