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疫情之後,香港採取了一系列的「保就業促銷費」措施,比如面向18歲以上的成年人每人發放1萬港幣的現金,比如在招聘和防止裁員上給予企業工資補貼。
招聘方面,香港金管局在6月4日宣布了一項名為「銀行業人才計劃」的項目,規定只要報名參加該計劃的銀行,招聘本地應屆畢業生,每人每月可以獲得6000港幣的工資補貼,連續補貼半年。也就是說,銀行招聘畢業生,財政幫忙給一半工資。
防止裁員方面,企業只要承諾將員工數量保持在一定數據上,而且企業所獲得收益用來支付員工薪水,便可獲得工資補貼。每月補貼的金額為員工月薪的50%,每名員工補貼上限為每月9000元。
在這項總金額高達800億港元的補貼計劃中,金融和房地產行業(不包括建築)是最大的受益者,動輒獲得上千萬港幣甚至上億的補貼資金。
舉幾個例子:
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以及和記地產獲得了接近4000萬港幣的補貼;
恆基地產及其旗下的置業集團共獲得了近5000萬港幣補貼;
房地產中介仲量聯行獲得了1.73億港幣補貼;
東亞銀行獲得了1.148億港幣補貼;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安永和畢馬威也獲得了數千萬港幣補貼,其中安永獲得7900萬港幣。
新世界集團尚未申請該工資補貼計劃,不過其旗下有子公司獲得800萬港幣補貼。
目前香港失業率下降到了6.1%,說明這些補貼計劃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據香港工會聯合會的報告,這項補貼計劃在執行中還是存在不少爭議和漏洞的,其中主要是錯位問題,包括行業錯位和人群錯位。
行業錯位在於失業率高的行業獲得的補助分配有限,而失業率有限的行業獲得的補貼分配高。目前香港失業率最高的行業是建築業,為11.3%,其次到酒店住宿、餐飲和零售,失業率在10%-11%之間。但是這些行業獲得的工資補貼僅僅為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的五分之一左右,要知道,金融和房地產失業率不足5%,而且他們很多並不是那麼缺錢。
就拿獲得1.73億港幣補貼的仲量聯行來說吧,根據其財報顯示,儘管第二季度凈利潤已經下降了86%,但是依然有1.3億港幣。要知道,這是凈利潤,純賺的錢。
人群錯位在於白領和金領等收入受疫情影響不大的群體成為了此次工資補貼的主要受益者,而像建築工人、售貨員、餐飲服務員等一線藍領很難得到保障。除了新世界集團明確表示所有申請到的資金全部用於維持一線員工的就業之外,其他大企業皆傾向於保護白領。
除了錯位問題,還存在一些騙補的情況,比如有些僱主在收到工資補貼之後解僱員工或降低員工福利,截至目前,香港工會已經公開了216例這類的員工投訴。
相信在接下來9月份的第二期工資補助計劃中,香港應該會著重接近這兩方面問題。
其實像香港這樣防止裁員的工資補貼措施,澳大利亞、美國和新加坡都有採取。但是澳大利亞的企業在申請的時候,必須證明收入大幅下降威脅到債務償還和營業,而且會優先提供給利潤因疫情變為負數的企業;新加坡和美國主要提供給中小企業,拿了補貼的大企業,不僅要還回來,甚至可能面臨罰款。比如美國的漢堡連鎖企業Shake Shack Inc和新加坡的花旗銀行分部,都是拿了錢又乖乖還了回去的代表。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