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金海
1
巢北小黃山,古鎮蘇灣是我的故鄉。離鄉60年了,想思難斷,時常回去看看,因為那裡的水土養育我青春少年,14歲離開故鄉。
百年古鎮,安徽省會合肥東大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巢湖民歌發源地之一;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山美,水美,人情更美。
2
蘇家灣的得名,是姓蘇的人家,源於太平軍從南京潰退江淮時候,修迠的一條簡易公路,沿著小黃山,彎彎曲曲而得名蘇灣。蘇姓是鎮上大姓,據說是四川眉山堂的後裔,是北宋文化巨人蘇東坡的後人。
3
古代合肥到六朝古都南京,蘇灣是必須經過驛站;戰國末年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須,從這裡逃遁;三國曹操路過這裡;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愛將牛皋氣死金兀朮,笑死老牛皋,包家坊的大菩薩(據說是南宋牛皋侯化身)――有照遠不照近之傳。所以蘇灣人出外在江,浙,滬等地發展都很好。
元末朱元璋路過這裡;太平軍潰退南京路過這裡;1939年國民黨抗戰路過這裡;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路過這裡;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民黨抗戰修建合浦公路,沿小黃山蛇游至江浦。蘇家灣由此出名,上了省地圖,逐漸成為巢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
兒時我常登汗山嶺(後山嶺)遠眺,「小黃山」山脈連綿數十里,層巒疊障,盡收眼底。古樹,山泉是最具特色的風景;有自雲禪寺,黃山廟,千年龍華山泉,水庫,古人庵,石鏡山,青龍寺,石頭上我還親眼看到很深的牛腳印等等,山環水繞,綠樹掩映,去玩玩定會讓你流連忘返(學習,工作,退休,我已數次來到這兒)。
5
當地有個俗諺:黃山三百六十窪,窪窪有人家。我愛蘇灣,我出生蘇灣包坊大何村,祖輩五代繁衍生息地方。母親是龍華寺石鏡山下澗張村,從我記事開始,腦海中就銘刻著『我是小黃山蘇灣人』,我鄉音難改年年回。這塊土地我曾經放過牛,養過鴨,釣過泥鰍又釣蝦,爬過山上過學,也多少次從蘇灣到我學習,工作的地方。這塊水土養育了我難忘的童年,每次來到這丘陵山崗,舉目四野,浮想聯翩。雖離鄉60年,也成了我的鄉愁,我愛家鄉,您永遠在我心中。
6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蘇灣的面貌較外界相比,您並不美麗,但您端莊風采,樸實聰慧,民風純正,鄉情濃厚。改革四十年,您仍然經濟不富裕,也不張揚,大度為懷,您雖然交通不便利,遠離繁華都市,坦蕩胸襟,寬厚塗山文化,笑迎四方八友。可望落後面貌,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未來蘇灣一定很美麗。
7
梁帝廟,得名源於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間,梁武帝路過此處,當時隨行娘娘病倒,武帝見此良田美宅,就在此處停宿,正好當地有個大廟,於是就進廟燒香,進香後,娘娘病情立刻轉愈。武帝喜悅,便賜此廟為娘娘廟,經過1400年的演變,後人就稱梁帝廟。
梁帝廟有二位人才我很敬佩,一位是名人畫家童乃壽老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王莊村人。另一位是黃中學教師祝俊生,梁帝人。他經常在巢湖,合肥,安徽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報刊登蘇灣消息,宣傳蘇灣改革開放後的變化。
8
梁帝廟很古老,約1400年歷史。這裡有張姓祖脈基因之衍生,直到我十八歲後,才相知,相遇倆姨娘。記得去小耿村時是大伯帶我的,去高沖是耿克芳帶路的,還在三姨娘家門前唱廬劇(二娘調)。每次相遇倆老人都是熱淚盈眶,哽咽往事,可能是姊妹陰陽相隔,見後裔滿懷思緒追念吧?第一句話就是說伢可憐。往事一切歷歷在目,噯,還是不談吧……
9
蘇灣山戴村規劃很美,水邊樓山戴村,詩情畫意鄉村。可望將來能與皖南西遞,宏村比美。山戴村,姓戴的人多,是明朝初從江西遷徒而來,在此已生存繁衍600多年。2017年被列入省市美麗鄉林建設示範村,古老的山村展現新的容顏。
10
黃山廟,世外桃源般的山水風光。在蘇灣鎮東南處黃山里,有一個美麗小山村,因村中有座廟,而得村名。
炎炎的夏日,行走在黃山廟村及山野,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村舍靚麗,空氣清新,令人悅目賞心。此處,中學年代,我放假和大伯釣蝦來過這裡。一轉眼半個世紀多過去了。
龍華路東南接口,有平坦的新柏油路逶迤接入山中。看到龍華水庫,上面是原巢縣黃山中學地址,該校1958年始建,現已搬遷到蘇灣鎮。這裡有段故事,和各位分享下。
我伯父是蘇灣建築隊工人,為黃中建築立過功,1960年我小學快畢業(包坊),因吃不飽肚子,常逃學到黃中伯父處討吃的。
龍華寺水庫景色非常美,南面上坡有個村,我記得少年時期,家公帶我到這兒看過廬劇。當時口袋裡裝一個生雞蛋,一個子彈殼,雞蛋打碎了,滿口袋都是蛋黃。
11
近年來,曾被《康熙字典》明確確定的塗山,在巢湖蘇灣之說重新提起,並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考證認同。據說:在舜禹時代,大禹被命到巢湖、滁河來治水,與塗山氏聯姻,娶塗山女生子,大禹治水成功。
關於塗山史有爭論,到底在哪眾說紛紜。安徽就有二處,蚌埠懷遠,巢湖蘇灣。近年多少專家前往巢北蘇灣司集探古尋幽,欣賞如畫美景。在司集境內,東面有個村名方塗巷,已被入選第二批安徽省傳統村落名錄。並將塗山嬌塑像在蘇灣坊集社區,方塗巷村落成,專家學者及地方群眾1000餘人,參加塑像落成儀式。也傳說大禹有幾個妻子。
蘇灣鎮將全面支持,塗山文化研究與保護,打造巢北經濟發展新亮點。大禹是巢湖蘇灣人,人們只有能在當地民謠,風俗習慣,傳說中尋找蛛絲馬跡。
巢湖蘇灣二郎村,天台禪寺內的一株古銀杏,樹齡約1100年,屬國家一級保護古樹名木,是合肥地區少有達到千年級別的古樹。
蘇灣新農村規劃,司集有10個村莊要拆遷。蘇灣,欄杆,包坊,趙集,我在網上看到都有部分拆遷工程。準備打造小黃山鄉村自駕一日游路線。從天台禪寺-汗山嶺-趙氏宗祠-青龍寺-陳原道故居。宣傳塗山文化。
12
蘇灣包坊大廟。這個地方何氏姓多,約十幾個村何姓,據說是大禹的後代。大禹原意大蟲,龍的意思。古人庵旁邊,很多地點與龍有關。如,龍門崗,龍頭窪,龍華寺,龍泉等等。何氏宗族時興過夏至節,本人身有體會,餘外都喜歡端午節。好象夏朝大禹與夏至有關聯?
有關大禹的出生地,塑像和墓均無任何文字記載。因華夏文明最早甲骨文字開始於商朝,之前是沒有文字的。
為什麼說大禹有可能是巢湖蘇灣人呢?在哪裡有遺蹟保存至今,作為考證呢?一是小黃山中古人庵,有一座巨大石塑像,石床,石橋,石桌等……。二是當地風俗,依稀大禹治水,與夏王朝有關。一年之中節氣很多,何氏家族為何單單慶祝夏至節氣,何與夏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三是蘇灣司集塗山嬌塑像……。
包坊是我讀高小時的學校所在地,最艱苦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經常報過到後就逃學,不上學跑到黃山中學大伯處要吃的。伯父無後,把侄當子,非常關愛我,父親長年在江南做縫紐。
1960年包坊小學,我記得班上有35人,最終只有三人工作。
13
何氏在包坊有十幾個村莊。
包坊山林眾多,環境優美。包坊外環山而立,有汗山嶺,鷂子山,石鏡山,蜈蚣山等,山嶺之間鬱鬱蔥蔥,古蹟隱藏,有歷史痕跡。
蜈蚣山下水庫邊,有個村莊名叫大何村,那裡是我李家五代繁衍生息地。李氏第11代,從合肥東邊菱角山下遷居大何村,生子取妻何氏(太奶)為12代,奶奶(小鄭村)13代,母親(山里張)14代,我是第15代,距今約200年歷史。始祖是江西南康府人,開始定居合肥東部菱角山下,在安徽已繁衍18代了,後裔都分散在大江南北,約4000人。
每年清明,冬至我都要返鄉,到大碼塘,采山凹祭祖,那裡有李氏前四代墳地,然後再到母鄉去看看。是幾十年來的慣例,因家弟和侄常年外鄉打工,村上無人,水都沒有喝,只能如此。佛祖保佑,李氏家族第15,16,17這三代共15人,基本定居巢州和廬州。(有刪節)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