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戀不可怕,「毒」友誼才最可怕

2019-09-25     布穀學習

文 | 君心微暖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馬克思說:「交往是人類的必然伴侶。」

自我們出生開始,朋友就成了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對於孩子來說,朋友更是不可缺失的關係,畢竟我們不可能做孩子一輩子的守護神。

於是,孩子應該交什麼朋友?怎麼交朋友?交到「毒友誼」怎麼辦?

黃磊曾稱不反對女兒「早戀」,但「毒」友誼卻萬萬要不得。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寶媽敘述:

她5歲的女兒,一直乖巧懂事,可最近在幼兒園新交了一個好朋友後,就開始變「壞」了。

孩子以前從來不會打人罵人,現在跟朋友有樣學樣,稍不如意張口就罵,還對人拳打腳踢。

有一次,竟然喊媽媽死老太婆,簡直把她氣得不行。

不管怎麼說教,女兒就是喜歡跟這個「毒」孩子玩。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強行阻止並非上策,但又不能任由孩子被這種「毒朋友」這樣帶壞。

讓我們擔心的是,家長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一直幫孩子篩選朋友,強行阻止她跟這個「壞孩子」交朋友,將來又遇到別的「壞孩子」怎麼辦?

一、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友誼

不僅我們大人需要好朋友,孩子同樣也需要。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

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同伴群體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友誼,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缺失的部分。

知乎上,有個問題:從小到大沒有一個真心朋友是一種什麼體驗?

網友的回答大多是:孤獨、自我否定、不信任等。

幾乎全部的網友還都是匿名評論,可見,不敢直面的心理也很強。

同伴關係在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中,有著成人無法取代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環境因素之一。友誼的缺失,會造成孩子性格的變化,甚至會影響將來的社交能力。

英國心理學家哈洛,做過一個「恆河猴」的實驗。

實驗研究:

他和同事飼養了一群恆河猴,將猴子分養兩隊:一隊猴子只和母親養在一起,不允許與同齡猴子交往。還有一隊猴子與其母親分開撫養,但一直和同伴待在一起。

結果顯示:和母親長大的那隊猴子在與同齡猴子相處時,十分傾向於迴避,不得不相互接近時,會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和反社會傾向性,並一直持續到成年;

而和同伴一起成長的猴子,相互之間形成了強烈的依戀關係。

由此可見,同伴在兒童成長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伴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彌補喪失父母之痛,同時,同伴之間的互相幫助,能夠促使他們順利成長。

梁實秋曾經說過:「只有神仙與野獸才喜歡孤獨,人是要朋友的。」

友誼,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照明燈,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友誼。

二、孩子的友誼會歷經幾個階段?

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社交問題?孩子友誼的發展都有哪些階段?家長該如何引導?

只有了解孩子各階段友誼的變化,才能更好的幫我們培養孩子的社交行為。

哈佛醫學院兒童心理學終身教授,羅伯特·塞爾曼將兒童友誼的發展分為五階段:

1零階段(0-3歲左右)

這個年齡階段的「朋友」,是短暫的遊戲夥伴關係,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友誼。孩子所謂的朋友,多是家庭鄰近、家長關係融洽的朋友子女。友誼也只限於玩耍。

比如:一起玩的「友誼」關係,孩子認為和誰在一起玩,誰就是「朋友」,分開玩就不是。

2單向幫助階段(4-9歲)

此階段對朋友的定義,僅僅是對他有好處的人。孩子會很在意友誼的收穫,還會給對方提出籌碼,只要願意,就可以是朋友。

比如:你答應我什麼條件或者你怎麼做,我們就能成為好朋友,如果你不怎麼做,我們就沒有辦法成為朋友。

3雙向但不患難的合作階段(6-12歲)

6歲以上的孩子,開始非常關心公平和互惠,他們之間會建立「小團體」或「小幫派」等,還會制訂誰能不能加入或什麼不被成員間討論,但很難維持長久。

比如:這次幫助了對方,就期待下次對方要幫助自己,如果沒有,那麼友誼的小船可能就翻了;或者誰是我的好朋友,你不准和她玩等。

4親密的共同關係階段(9-15歲)

以共同雙方的利益建立友誼,像「連體嬰兒」,能傾述秘密,共同討論,制訂計劃,相互幫助,共同解決問題。

比如:希望不管做什麼事都能兩人一起,如果其中一人還有別的朋友,另外一人會感到被背叛了。

5友誼發展最高階段(12歲開始)

此階段友誼逐漸走向「成熟」,開始重視朋友間情感上的親密度,強調理解和支持,不再有很強的占有欲。

認識到友誼既是一種需要又是一種義務,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之上。

比如:如果朋友還有別的朋友,也不會覺得對自己構成威脅,即使長期分開,也能彼此保持比較親密的關係和聯繫。

孩子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表現。

我們只有採用正確的處理方式,才能一步步幫孩子建立正確的擇友觀。

三、幫助孩子識別「毒」友誼

父母不妨這樣做

什麼是正確健康的友誼?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社交?家長該如何引導和培養孩子的擇友觀?

相信是很多家長們都想知道的問題。而且,父母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擇友觀。

幫助孩子識別友誼,父母不妨參考這幾點:

1提供機會,抓住建立朋友關係的契機

有一期綜藝節目,蔡少芬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參加。

過程中,妹妹包子遭遇了很大的交友挫折,因為其他小朋友表達了對包子的拒絕。而包子邀請小朋友做遊戲大家也不響應。

有小朋友還直接說:「我喜歡你姐姐,多過於你。」

6歲的包子很傷心跑去找媽媽,在媽媽懷裡訴苦。

而蔡少芬卻回答:「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如果你還計較,你永遠都是一個不快樂的人。」

同伴交往,為兒童提供向他人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尤其是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最需要這樣的機會,對孩子以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辦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給他們提供交友的機會和幫助。

2建立友誼認知,學會識別「毒」友誼

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受到「毒」友誼的干擾,有了脫離爸媽的空間,卻還沒有正確的擇友觀,很容易觸發一些錯誤的交友方式。

同伴交往中,產生衝突在所難免,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因為怕孩子間有衝突、被打傷而讓孩子遠離夥伴,這樣的方法並不可取。

楊瀾在《教育女兒的14條》里,第四條是,跟思想優秀的人交朋友,內容是這樣的:

要開始有目的性地去選擇朋友,社會中的人脈非常重要,不要輕易教朋友,但是想交朋友,你就要對他們付出真誠,你對別人好不好別人也都能清楚的看到。用自己的真誠與那些有思想的優秀人交朋友吧!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交友認知,與優秀真誠的人做朋友,也與其他人也保持尊重和禮貌,避免被「毒」友誼侵害。

3正確交流,懂得親密關係的維護

朋友是兒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個來源,孩子越大越渴望同伴的親密關係。同齡人的認可和幫助,更利於孩子自信的建立,甚至超過父母的讚賞。

黃磊就曾公開坦言,不擔心女兒早戀,他說:

我不覺得早戀是錯的,十幾歲的年紀懵懵懂懂,這份愛是很美好的,家長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不要讓孩子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看待問題。

父母開明的態度,才會讓孩子更坦然的面對一份親密友誼,才會用正確的方式去交流和表達。為人父母,都經歷過孩童時代,應該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並且教會孩子如何去維護好良好的友誼關係。

兒童在同伴集體中,被同伴接納並建立親密友誼,可以使得兒童能夠產生歸屬感和被信任感。

4遵守規則,友誼既是需要又是義務

遵守規則,是社會關係中必要的條件,要讓孩子明白友誼即是需要,也是義務。

相信不少家長碰到過孩子,霸道不講理的時候,孩子的蠻橫主要是三個原因:一是父母過分溺愛;二是年齡的關係;三是模仿。

《養育幸福子女》一書作者 Christine Carter認為:「12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完全獨立做出交友是否正確的判斷,父母應幫助他們把關。但面對12歲以上的孩子,就需要講究技巧和方法了。」

前兩天,辦公室夏姐講她上初二的女兒和朋友一起打鬧,好朋友不小心踩碎了其他同學的眼鏡。後來,好朋友的媽媽陪給同學眼鏡後,就不怎麼願意和她一起玩了。

夏姐就告訴女兒:關於這件事兒,你得給朋友道個歉。雖然,眼鏡是她踩碎的,卻是你倆打鬧引出的。我也要給她媽媽道個歉,畢竟你也有參與,這事我們也要賠償。卻讓人家自己做了,當然會不高興。而且朋友之間有需要,也得有義務。

布穀老師說:

12歲後,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判斷意識。

要告訴孩子,友誼不是單向的受益,要懂得分享,遵守規則的友誼才能長存,學會承擔責任,孩子才會更獨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友誼是培養人的感情的學校。我們所以需要友誼,並不是想用它打發時間,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養美德。」

在友誼這條路上,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正確的擇友觀。

更希望越來越多的父母,關注孩子社交的成長,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於面對將來的完整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Q86a20BJleJMoPMKf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