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周文儀、River冰彬編譯】法國4月3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233例,累計確診64338例,死亡5091例(新增死亡588例),重症6662例,27432例住院治療,14008例治癒出院。93名重症病患年齡在30歲以下。除全法醫院統計的5091例病亡外,法國「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養老院」(EHPAD)至少1416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
疫情依然嚴峻,而疫情之下法國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平等之處卻同樣觸目驚心。
復活節假期「涼涼」
法國將於近日迎來復活節假期,但想要出門度假的盆友請冷靜,畢竟「禁足令」已經延長到了4月15日。
法國內政部出動了16萬憲兵和警察(新增6萬)從3日開始,在火車站、機場、公路上加大檢查力度。
巴黎警察總局長拉勒芒4月3日上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遵守「禁足令」不僅會被罰錢且會給自身帶來危險,「因為您可能會進重症病房、您的親友也可能會進重症病房」。該言論引發強烈批評,巴黎警察總局隨後發公告道歉,拉勒芒本人也在當天下午親自出鏡再次道歉稱,自己「無意將不遵守禁足令與重症病患數量掛鉤,而是為了提醒人們(在復活節假期間)繼續嚴格遵守禁足令的重要性」。(圖片來源:法國BFM電視台截圖)
只有因職業、健康或者家庭原因才可以出門。
單親家庭可以開車把孩子帶到媽媽或者爸爸的住所。但絕不允許像以往假期一樣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
若沒有充分理由開車出行,坐在車裡的每個人罰款135歐。罰款後,將被勒令原路返回。若被第二次查到,罰金將上升至200歐。
法國內政部長周五晚在講話中重申,愛家人就要保護他們,要保護他們就要遵守「禁足令」。
巴黎人為什麼這麼愛「逃」?
實話實說,法國內政部特意增加6萬警力在各地攔截度假出行人員的措施還真不是「小題大做」。
據法國電信商橙色集團(orange)的數據分析顯示,法國「封城」後的一周,巴黎大區有17%的人「逃」到外省。
《巴黎人報》3月27日曾報道過巴黎18區一家5口不得不擠在一間11平米單間公寓的消息。話說這換了誰都會想「逃」吧……(圖片來源:《巴黎人報》截圖)
「巴黎人外逃」的行為引發激烈批評,一些外省居民指責「巴黎的小資們把新冠病毒播撒到全法各地」。
但需要指出的是,「逃離」巴黎大區的其中有些人是「逃」到海濱城市的度假屋裡,另一些人則是「逃」回外省父母家,以免被困在十幾平米的小公寓里。
居住條件不平等≠貧富分化
為何要「逃離」大巴黎的答案很明顯了,在全民居家隔離之際,住房難問題首當其衝。在法國,大約有400萬人有住房困難。
事實上,疫情當下,法國社會各種不平等更加突顯出來。住房問題只是其中之一。
巴黎政治學院名譽教授、法國不平等問題社會學專家瑪麗·杜魯-貝拉(Marie Duru-Bellat)在接受《世界報》採訪時指出,地區間的不平等以及居住條件的不平等並不能完全反映富人與窮人之間的不平等。大城市的工人比白領少,城市間的房價差距極大,實際上在某些地區,住在獨立房屋(maison)里的工人和高級職員一樣多,甚至更多。
工作不平等≠階級鬥爭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法國的蔓延,在當局的號召下,不少人開始居家辦公,但也有人為了謀生不得不冒險與外界接觸。但杜魯-貝拉表示,並不能將此看作是新形式的階級鬥爭。
杜魯-貝拉指出,雖然超市收銀員和街道清潔工確實比雲辦公的「白領」有更多被感染的風險,但不能就此簡單粗暴地把擁有專業文憑的白領和無專業文憑的雇員對立起來。因為真正在抗疫一線冒險的明顯首先是醫護人員。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場危機顯示的不平等不只是與工作有關,它突顯的實際上是法國人極不平等的生活條件。
法國Franceinfo近日也報道過上法蘭西大區亞眠市一家人「禁足」後的艱難日子。據報道,這一家6口平時每月依靠1400歐元和各種福利救濟食品過日子,「禁足」後,超市裡意面等相對便宜的主食缺貨,一些福利救濟會停業,多重因素導致一家人日子過得愈發艱難,父母白天只能喝咖啡充飢,以保證4個孩子的一日兩餐。(圖片來源:法國Franceinfo官網截圖)
停課不停學:教育資源不平等
除了工作、居住條件不平等外,學校停課不停學也在無形中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因為家長在幫助小孩學習的能力上非常不平等。
法國國家統經所(Insee)的一份報告曾指出,在輔導子女學習方面,文憑不高的婦女花的時間最多,但也通常最為「心有餘而力不足」。
統經所的報告顯示,從小孩初二起,在沒有文憑或只有初中文憑的母親中,有一半以上覺得自己無法幫助小孩學習。在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婦女中,只有5%有這種感覺。
小孩升入高中之後,沒有文憑的母親幾乎全軍覆沒,而在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婦女中比例則為50%。父親也一樣。
除了輔導子女學習,在家工作、網上辦理行政手續等都極度依賴網絡、電腦等數碼產品,而事實上,法國有五分之一的人沒有電腦,在最窮的25%的人口中,這個比例高達三分之一。
教育部長布朗蓋近日表示,教師反映全法學校關閉之後,有5%至8%的學生失聯,都與這些問題息息相關。這還沒有算上學生自己面對各種手續的迷失感和孤獨感。
疫情下的男女不平等
煮飯、做家務、監督孩子上網課……自「禁足令」實施以來,父母在家辦公的同時還得照顧孩子,這種生活與精神的雙重負擔壓得人們喘不過氣。
而且,隔離並不意味著慢生活,儘管一些外部負擔減少了,但家務勞動卻成倍增加,不過,這些重擔顯然更多地壓在了女性身上。
另外,除了精神負擔外,女性還承受著所謂的「情感負擔」:要對家庭成員負責,解決家庭爭端,還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另一方面,針對婦女和小孩的家庭暴力問題也非常令人擔憂。法國內政部長卡斯塔內此前曾表示,在法國「封城」後的一周內,「憲兵執法區域」(2萬人口以下市鎮)內的家暴數量較同期增加了32%,巴黎警察總局管轄區域增加了36%。
疫情後重建公正公平
法國歐洲一號電台3日的一項民調顯示,法國禁足進入第三周,91%受訪者為手工業者、小商家和中小企業前景擔憂,66%的受訪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持續至明年。
杜魯-貝拉指出,這場新冠疫情危機發生在法國社會形勢已經脆弱的時候(黃馬甲連續遊行70周,公立醫院急診罷工持續一年多)。它將在所有的層面,在民眾心理、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造成損害。
而馬克龍作為法國總統顯然也很清楚這一點。此前他在米盧斯戰地醫院視察時宣布設立「大規模投資計劃」,支持醫院、獎勵醫生,他說國家對醫療部門訴求的回應「將是深入的、長期的」,並保證說,會在短期內提高醫務人員和為疫情動員起來的公務人員的加班工資,還要給他們發放額外的獎金。
或許,新冠肺炎疫情危機過後,法國社會更急需的是重建對話,恢覆信任和公正公平。
歐洲時報微信公眾號:oushi1983
(編輯:秋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Q2XRHEBfwtFQPkdvl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