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記者從市民生辦了解到,近年來,我市持續強化民生工程建後管養工作,全面開展績效考核,在實行民生工程績效自評的基礎上,抽取資產收益扶貧等10項工程開展第三方績效評價,全面總結建後管養經驗,認真查找問題,及時整改,積極探索建立管養長效機制,確保項目持續長久發揮效益,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完善管理機制。我市結合本地實際,按照事權和責任相一致的原則,制定出台工程類民生工程建後管養辦法,各縣區制定各項工程管護制度,建立健全工作職責、人員管理、設備管護、信息公開、監督檢查等具體措施。建後管養制度覆蓋了全部建設項目,其中,市級制定建後管養辦法14項,各縣區結合自身實際,共建立健全管養制度88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
明確主體責任。遵循「屬地管理、縣區為主、市級指導」的總體思路,堅持財權事權相統一、誰受益誰負擔,縣、區政府承擔各工程類項目建後管養的主體責任,縣、區牽頭部門承擔具體責任,市直各牽頭部門履行調度、指導和監督責任,注重發揮群眾管護的積極性。
加大財政投入。我市將建後管養資金納入年度預算安排計劃,積極調整支出結構,多方籌措管養經費,2019年,全市民生工程建後管養投入11002.25萬元,較上年增長17.9%;加強建後管養資金監管,堅決杜絕任何截留、挪用或者套取管養資金情況發生,同時積極整合財政資金,優化支出結構,真正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民生的關鍵處。如文化惠民工程,利辛縣將所有農村文化建設補助資金進行整合打包,形成資金合力,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效益。
探索創新管養機制。結合亳州實際,積極探索多元化管養機制,引導市場在民生工程資源配置中持續發揮作用,如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在全市91個鄉鎮成立了農村公路管理站,把建好的農村道路全部納入管理養護範圍,作為服務農民群眾和社會公眾的公共資產進行保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養老智慧化建設中,渦陽縣敬老院運行維護由所在地鄉鎮公開招標,中標的民營企業負責日常運行管理,實現了管理專業化、服務社會化;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中,譙城區、蒙城縣積極探索拍賣運行管理權的管理方式,拍賣所得資金仍然用在運行管理上,解決了「有人管」「有錢管」的問題,形成群眾受益、經營者獲利的共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