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說話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和情感的聯結點。有一部分朋友覺得上班心累,多半是和領導同事相處不愉快,覺得太霸道,無法進行溝通。
只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比如:
老闆:這張海報不行啊
設計:那我再改改(心想也沒啥可改的)
10分鐘後……
設計:這樣呢
老闆:還是不行
設計:怎麼不行
老闆:說不出來,就是感覺不太行
設計:……
以上類似的對話,在職場中非常常見。其實不一定是對方不好相處,可能是他對你的領域並不了解,他沒法真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當然,可能你也沒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
那麼,在職場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溝通才能高效工作,減少95%的溝通問題,和領導同事和諧相處呢?有6個溝通步驟需要記住:
網上有句話很火:「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一個人說話,我們聽到了,並不代表我們完全理解他的意思,更多的是按照我們的慣性思維理解的。
我栽過一次,是上學的時候,因為住校,每天都有早自習,早上老師讓我們複習黃土高原的地貌、歷史文化等內容,下午上課老師提問,我就以為老師是要抽查這部分知識。
老師說「會的同學舉手,我只點會的同學」,於是我勇敢地舉起手,老師剛好就在幾十位舉手的同學中選中了我。
很顯然,我連他提問的什麼都不知道,老師忍著怒氣重複了一遍題目,結果聽完後我還是不會,最後被老師一頓罵。
職場中,不能想當然地以為對方說的是什麼,要懂得做信息確認,如何做呢?
1、 重複對方的需求;
2、 保證充分的理解;
3、 詢問理解對否。
比如文章開頭老闆和設計師的對話舉例,在老闆說海報不行的時候,設計師就應該問:「是哪個方面不行,是顏色、排版、字體還是文案內容不行?」可能這時候老闆就會進行思考,是某一部分不行,還是整體都不認可。
那麼接下來,設計師應該問問老闆是希望改成什麼樣,而不是直接就悶頭去修改。想確認自己是否理解老闆的意思,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話複述、詢問一遍。
做一份工作很辛苦,所以在他人提出質疑和建議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反駁,覺得對方不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但是我們在職場中,和領導、同事進行溝通,說明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是一個整體,要一起做一件事,別站在對立面去了。
想讓對方認同,想維護自己的作品,最好的方法不是急著否認對方觀點,而是先認同對方,送他一頂「高帽子」,然後再說明自己的觀點,這樣氣氛就會輕鬆很多,都不會糾結於能不能吵贏了。
陳述事實在溝通中非常重要,很多時候上級都是「拍腦門」進行決策,他們可能在業務方面沒有你熟悉,只是在某個地方碎片化地學到了一點知識,就以為這樣是好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他要達到他提出的要求,需要幹什麼,需要多少人力,需要多長時間,也許他就會重新考量自己的需求了。
這在程序猿身上很能體現,老闆一會這個需求,一會那個需求,有時候稍微修改下就行,有時候則是要重新搭建框架、寫程序了,耗費時間之長老闆根本不知道,還以為大家加個班就能搞定。
職場上的溝通多半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要進行全局分析,什麼環節該重點去做,什麼環節該砍掉,怎麼做效益最大。
比如前面老闆和設計討論海報,我們不能單單看海報本身,還要考慮海報是用來幹什麼,是祝福還是營銷,是用在朋友圈還是公眾號,和我們的主題是否相符等。
有了以上幾個步驟的理解、思考和討論後,我們自己要有獨立的見解,想出2-3套解決方案供對方去選擇、做決定,這樣方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比如設計師面對老闆的迷茫和意見,可以這麼說「老闆,你看顏色改成XX色,排版用XXX樣的,或者顏色用XXX色,因為我們的主題色是XXX色,正好相符……」
當然,我們最好還能給出建議,人本能害怕做選擇,害怕未知的風險,一方面是給對方快速決策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也體現自己在思考。
總之,想要做到高效溝通,就要利用以上6個步驟直指目標,我們到底是為了達成什麼。
—— END ——
責任編輯|XTY
升職加薪有套路,職場難題有妙招,更多職場秘籍請戳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