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名」?《說文解字》里對名的解釋是,「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大意就是,到了晚上,天黑了人們之間看不清誰是誰,就叫代號。估計那個時代人們也就是以顯著特徵之類的互相區分,你什麼特點明顯就叫什麼,「大臉的」,「會爬樹的」,「大充電寶的」等等。後來起名字就講究了,翻字典找詩詞看《易經》,朗朗上口又有內涵。其實不只我們這,遺蹟世界裡很多名字也都是大有出處——講故事的又和列位看官見面了,今兒依舊是講述名字里的那些故事。
我們在百物語第16期末尾講了「斯嘉蒂之眼」這個名字的由來,說是出自北歐神話中的冬神斯嘉蒂,還是位女神。有位水友問得好……算了咱乾脆也別「無中生友」了,小GO太可憐了,沒贊沒評論天天正在變涼,所以還是直接自問自答吧:道具「西瓦的守護」的描述中也提及了一位女神,「據說曾經屬於某位女神,至今仍保持大部分神力。」那麼,這位女神,也是斯嘉蒂嗎?
再次自問自答:肯定不是啊,要是還是,咱總不能把之前斯嘉蒂的故事再往這抄一遍吧?我倒是挺想的,但是我估計主編姐姐不大能讓……
這位西瓦女神(Shiva),和斯嘉蒂女神,風馬牛不相及,完全就是兩個單位的,她是印度神話中的濕婆(也是Shiva,只是翻譯不同,象徵仁慈,昌盛,吉祥),與梵天,毗濕奴為印度教三相神,兼管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看上去很矛盾麼?接下來的會讓你覺得更矛盾——由於濕婆的全知全能性,濕婆的的性別並不固定,也就是說,可男可女,可攻可.....最後的這句不對,請自覺忽視。
這位神比較,額,個性鮮明,以不同法相面向世人,而且感覺脾氣不是很好的樣子。有個傳說是濕婆和梵天一同創世,然後濕婆獨自去海底修煉,出關後發現世上萬事妥當,不需要他了,一氣之下,就割掉了自己的丁丁……
這是濕婆一種比較常見的形象,林迦,也就是男性的生殖器,象徵著再生。故而印度人會有對男性生殖器的崇拜。
濕婆的氣性是挺大的,但也真的善心救世。阿修羅曾與諸神煉乳海,以求長生,但是背負須彌山的蛇神婆蘇吉負責當絞繩,忍受不住痛苦,噴出劇毒,濕婆為免生靈塗炭,自己將毒液喝光,拯救蒼生。
和諧社會,科學上網,咱這裡就不放林伽相了。
反正我是覺得濕婆是真性情,簡直網文小說中的那種不羈大神。濕婆喜歡薩蒂(是的,人家沒丁丁但有女朋友),濕婆作為創世神之一,還是免不了低聲下氣見老丈人,老丈人達剎羞辱女婿濕婆,薩蒂殉情自殺,憤怒的濕婆作為創世神和印度神話中的頂級戰鬥力,斬殺老丈人達剎,焚毀天界,於火中舞蹈,準備毀滅世界。還記得咱們前面說過的吧?濕婆掌管創造和毀滅,而且氣性大,能創世救世,也能滅世。同為三相神之一的毗濕奴,挺身而出反抗濕婆,而梵天也出面勸導,心灰意冷的濕婆來到喜馬拉雅山苦修,也因為遇到了薩蒂轉生後的雪山神女,雙方互相折磨之後,再續前緣。
咱也不知道怎麼做的,反正倆人還生了個兒子,鳩摩羅。鳩摩羅擊敗了獲得梵天祝福的阿修羅多羅伽,要知道,多羅伽獲得了梵天buff後,連毗濕奴對他都無可奈何。
這或許就是檸檬吧,「西瓦的守護」,Shiva自己並不是風雪之神,但是ta守護的是自己的女神。
印度神話比較繁雜,主要是因為印度教比較繁複,據說有神三億,教義更是各種流派相通相衝,想深入研究頗難,咱們也就看個熱鬧,當做故事來看還是很精彩的。
遺蹟世界中還有道具與印度神話相關,比如,夜叉(Yasha)。
這個最早可不是起源中國,或是日本。中國對於夜叉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在《博異記》,日本的考究就沒什麼必要了,相當多妖怪都是從中國印度借來的……其實,中國的夜叉,是隨著佛教而來的。
都或多或少聽過「天龍八部」這個詞吧?金庸的武俠小說,這個詞本是佛教用語,指的是八種神通廣大的神怪。這八種神怪分別為: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干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因為他們以「天」及「龍」為首,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夜叉,正是天龍八部之三。《法華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這裡的「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
遺蹟世界的設計者真的是精思傅會,同是具有冰雪效果的道具,和眼睛有關就是北歐神話中的「斯嘉蒂之眼」,具有保護的作用,就是「希瓦的守護」,那我們來看,道具夜叉,使裝備者更加靈敏,想來印度神話中的夜叉也是迅捷的咯?
您好,是的。
據說,夜叉與羅剎同時從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他們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這只是一種說法,正如前文所說,印度神話頗為繁雜,也有說夜叉專門禍害人的,這種說法流傳甚廣,也深度影響了中國神話中的夜叉形象。但佛經中對於夜叉的描述,非常一致地認為,夜叉是迅捷鬼。種類不同,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等等。比較有意思的是,有種說法是,男夜叉醜陋,女夜叉臀圓豐乳貌美,這和現在的「母夜叉」相去甚遠,我也很想給大家看看「臀圓豐乳貌美」的女夜叉啊,但是實在找不到——能找到的網圖,基本都是現代人畫的。
大家耳熟能詳的是佛祖割肉飼鷹的故事,其實佛祖也以自身鮮血救過夜叉,釋迦牟尼成佛前是王子,其下人人樂善,五個夜叉不敢吸食這些人的血,奄奄一息,釋迦牟尼刺破自己用自己的血救了五個夜叉,並許願若能成佛,就度化這五個夜叉,五個夜叉因此成為五位比丘。也有稱夜叉為佛教護法。
夜叉與佛教淵源頗深,散華也是如此。
散華,佛教用語,為供佛而撒花朵,《無量壽經》有「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實話實說,我原本以為,夜叉,散華,慧光,會對應印度神話中的三相神,但是並沒有找到很好的對應關係,倒是看了不少印度神話,也挺精彩的。再說慧光,其實也是一種佛教用語,謂能使一切明澈,破除黑暗的智慧之光。《無量壽經》有言:「慧光明浄,超逾日月。」——這倒還挺符合遺蹟世界裡的設定,能成為魔法師的,都是聰明記憶力好的(見卡爾背景故事)。
今兒講了印度的一些神話,下次,我們換個口味,繼續講遺蹟世界中名字里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