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近會常常聽到這樣一句比較勵志的話——「走出你的舒適圈。」
對於成年人的世界來說,競爭是殘酷的,那些被社會淘汰的人,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適應了現有的「舒適圈」,不敢嘗試新的競爭環境而逐漸被其他人遠遠的落在了後面。
在育兒的話題中,提到讓孩子走出「舒適圈」,可能有的父母會認為對於孩子來說太過於殘酷,童年就是應該快樂的,應該要孩子怎麼快樂怎麼來,怎麼舒適怎麼來。
在這裡提到的讓孩子走出「舒適圈」不是讓孩子過早的去體會競爭,而是希望家長朋友們發現孩子的潛力和天賦,為孩子提早規劃好適合他們的發展方向,但也不能過度的「透支」孩子的能力。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也許您的家庭就是正在經歷著您試圖讓孩子走出「舒適圈」:
天天媽媽是音樂老師,她的聲樂和鋼琴都是非常優秀的,帶出的學生也是獲得過各種比賽的大獎。
所以順其自然的,天天媽媽也讓自己的寶貝女兒學習了鋼琴,隨著教學的進行,天天媽媽發現天天對於學習鋼琴的天賦有,但是興趣缺失。
這讓天天媽媽有點苦惱,曾經一度為了天天堅持每天練琴,天天媽媽要求也是極嚴厲的,常常是哭哭啼啼開始練琴,哭哭啼啼的結束練琴。
這樣本就不太喜歡彈琴的天天更加的牴觸學習鋼琴了,天天媽媽說:「我家天天確實很有天賦的,可是久是提不起興趣,其實我也知道嚴厲不是最好的辦法,時間久了會起到反作用的,這該怎麼辦呢?」
孩子不願跨出「舒適圈」的原因
像天天小朋友這樣的孩子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除了更嚴厲更苦惱外,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來解決,也有的家長選擇向孩子灌輸各種的「心靈雞湯」,其實找出背後隱藏的原因才是最重要。
1.對未知事物或環境的恐懼
小孩子認知有限,當他習慣於某一個環境或者某一事物的時候,突然間讓他去接觸一件新事物或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孩子本能的會發出牴觸的情緒,這是人類保護自己的本能,所以孩子出現這樣的反應也是正常,這也同樣適用於成年人。
2.認為超出了自己能力範圍
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常常是孩子沒到到學習某種技能的年紀就開始超前學習,導致孩子在這個不具備學習的年齡段學習,不但學習興趣不大,同時學習的進度也過於緩慢。
再加上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會過於嚴厲要求孩子的學習,這種情況下,孩子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甚至會有放棄的心理。
3.有過類似的不愉快的經歷
孩子也有好奇心,也同樣好奇沒接觸過的事物和環境,當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邁出「舒適圈」去「探險」時,迎接他們的有可能不是一段愉快的經歷。
可能會經歷失敗,可能會經歷挫折,可能會在記憶中留下不好的回憶,對於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就會又縮回他們的「舒適圈」不願再走出和面對新的環境和事物。
幫助孩子跨出「舒適圈」前,家長要了解認知世界三個區域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圈」的原因,那麼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舒適圈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們邁出「舒適圈」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些專有名詞——認知世界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心理學上的定義: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這個理論是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下面的這幅圖中3個不同顏色的圓環分別表示為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
藍色區域就代表「舒適區」,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平時所說的「舒適圈」,當人們處於這個區域時,是讓自己最有安全感,也最讓自己舒適的,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得心應手」。
綠色區域就代表「學習區」,當人們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時,也就意味著開始迎接一些挑戰了,會有一些感到不適,但是還能應付。
紅色區域就代表「恐慌區」,當人們進入這個區域時,就意味著自己開始從事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了,此時自己會疲於應付,常常會有崩潰的感覺。
那麼如果將孩子對應這些區域的話,都水是哪些表現呢?
舒適區:舒適區其實也就代表了孩子現階段各種能力發展水平,在舒適區里孩子會感到無比的安全和舒適,所有的技能和理論他都能駕輕就熟的學習。
學習區:學習區又可以理解成挑戰區,代表著孩子在這個區域裡孩子不但會迎接各種挑戰,也同時是在挑戰中不斷學習,在這個區域中孩子表現出更多的是積極的一面,如果能得到家長的鼓勵和肯定,他們會做的更好。
恐慌區:一般孩子進入恐慌區,通常是被迫的行為,也就是家長在讓孩子超能力、超範圍的去學習,結果可想而知,父母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成績和結果,同時孩子因為達不到標準會產生恐慌甚至恐懼。
這三個區域看似是各自獨立的存在,實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當人們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時,去提高自己,去挑戰自己時,一旦適應後,那麼「學習區」就會變為「舒適區」。
同時就意味著自己的「舒適區」變大,「舒適區」變得越大,那麼人就越有安全感也會越自信,而「恐慌區」中你所適應的部分也會應變成「學習區」。
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了解了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的三個區域,接下來我們父母結合這三個區域應該如何做呢?
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家寶貝其實可聰明了,但就是做事不走心,總是得過且過!」其實這就是孩子喜歡呆在舒適區,不願邁出舒適區的表現啊。
因此,父母的責任就是讓我們的孩子勇敢地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正確引導孩子認識什麼是成功和失敗。
前文提到了,孩子不願走出舒適區的一個原因就是害怕失敗,其實是因為他們將成功和失敗分別獨立開來,並沒有將他們看成是有聯繫的關係。
有研究表明,5~9歲的孩子對失敗的看法受父母的影響很大。誰都不會是永遠失敗的,也不會一開始就都是成功的。當孩子遭遇失敗時,家長要引導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重新評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幫助孩子設立短期內能實現的小目標。
很多家長都願意給孩子設立遠大目標,什麼考清華啊,出國留學啊,當科學家啊,其實小孩子對這些都是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的,他們甚至不知道考上清華能幹什麼。
與其讓孩子有一個朦朦朧朧的遠大目標,不如幫助孩子設立一個近期內能實現的小目標,這樣更能讓孩子體會成功的喜悅,也更能讓孩子願意去迎接挑戰,走出舒適區。
父母要經常審視自己是否讓孩子進入了恐慌區。
有一部分家長會發現一旦孩子適應了學習區,那麼他們會繼續向前推孩子,給孩子增加學習的量,當孩子承受不了這些壓力時,也就意味著孩子進入了恐慌區。
當家長發現孩子處於恐慌區後,就應該意識到是不是我們把孩子逼得太緊了?所以為了避免孩子進入恐慌區,作為家長我們要經常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把孩子逼入了恐慌區。
一個人正常的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將舒適區不斷進行擴大的過程,每次進入學習區去挑戰新的事物和環境,就是在不斷的擴張自己的舒適區。所以,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突破和不斷挑戰的過程。
所以作為家長來說就是引導孩子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並且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挑戰自己的學習區,將更多的學習區變成自己的舒適區,將更多的恐慌區變成自己的學習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3Vf-G4BMH2_cNUguS0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