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濫用的木桶理論,孩子你真的需要放棄學業,專精特長嗎?

2019-10-10     家學寶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狄奧根尼的木桶

每個父母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但是,如今的教育競爭日益激烈,可謂僧多粥少,要實現「名校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近些年,不少家長似乎發現了「捷徑」,那就是通過「藝考」或者「體育考」等所謂「特長生」的招考方式,這樣能降低學業成績錄取分數,而且練得好說不定還能成才。


比如成為出色的鋼琴家,成為奪冠的運動員。於是,市場上的課外興趣培訓班的報名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火爆異常。


前不久,網上就有一位家長表示,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學習輔導越來越吃力,也覺得孩子似乎不是學習的「料」,再加上身邊朋友的孩子個個才藝豐富,要是每個特長,到了學校藝術節等活動中,一個節目也出不出來,特別丟人,所以她就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樂器,說不定未來能派上大用場,學習只要跟著大部隊就行。


部分家長並不贊同這種做法,他們認為過度培養特長會影響學習,學業落下的越來越多,還不如趁早把學習補起來,說不定還有彎道超車的機會。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長贊同這樣的做法,他們認為一個人不可能成為全才,如果能趁早培養興趣,並找到長處,更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這讓人想到非常著名的木桶理論


木桶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在於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


木桶理論的提出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彼得用了一個形象化的方式,將企業和個人的成功路徑指了出來:將最短的那塊木板補長。這是一個典型的補短板思維。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將木桶理論視為聖經,反而認為木桶理論已經過時了,在分工越來越明確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沒有必要精通所有的事情,只要不斷磨鍊自己的長處,一樣能取得通俗意義上的成功,由此還引申出長板效應:當你把桶傾斜,你會發現能裝最多的水決定於你最長的那塊板。


這就是反木桶理論

(圖片來自網絡)


在家庭教育中,隨著加德納多元智能的廣泛宣傳和各類藝術、體育類競賽的普及不少家長也逐漸認可長板理論,覺得沒必要盯著孩子某一方面的弱點(大多數是學習)不放。


只要他發揮自己的長處一樣可以在將來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說不定還能成為一代大家。


如錢鍾書在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考了15分。但他憑藉自己的文學才華打動了時任清華校長羅家倫,以英語、國文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


就讀於松江二中的韓寒也是如此,他在高中時年少輕狂,出版了自己第一本書,還在書中大肆批評國內教育環境,卻因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而被退學。


出於他的影響力,2001年,復旦大學宣布,願意破格錄取他為旁聽生,安排名師指點,他不僅公開拒絕,還說:「就算復旦請我當教授,還要看我有沒有空。」

(圖片來自網絡)


韓寒也憑藉著他桀驁不馴的性格迅速成為當時青少年心目中的超級英雄。


不少80後深受他影響,即使學習成績不好,只要自己有一技之長,一樣能夠取得成功。目前大多數80後已經為人父母,或許他們也將這些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覺得木桶能裝多少水,主要還是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板。


然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利用「長板理論」發揮自己的優勢,最後獲得所謂的成功。

1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源於二戰時期美軍發現倖存的轟炸機中,機翼中彈的數量很多,而機身中彈的卻很少。


因此打算加固機翼以提升飛機的返航率。然而這一決議被統計學家沃得力推翻了,他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中彈的轟炸機,受到重創,很難有機會返航。


而人們普遍容易忽視「沉默」的數據,只關心那些容易得到的數據。


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也是如此,誠然有許多名人如丁俊暉、朗朗等人因為某一方面天賦卓絕,在加上從小父母就放棄學業成績的要求,專精一門特長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然而他們成功的背後有著大量失敗的案例。


人類記憶的普遍規律就是喜歡那些故事性的情節,特別是前後帶有強烈反差感的故事會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從小有些特長就被父母逼得放棄學業,苦練特長,在所有人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逆襲成才。


這類故事精確地戳中了人性的爽點。久而久之便成了經典,世代傳承,膾炙人口。


殊不知多數效仿者都飽經風霜,倒在了半路上,人們只看到成功者的光鮮亮麗,卻無人關心失敗者的辛酸苦楚。


因此放棄學業,培養孩子專項才能存在很大風險,如果一味地效仿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

2

跨界學習


著名球星湖人名宿科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被記者問道,他究竟為什麼這麼難防?


科比調侃的說到:

「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球員,要麼你需要像沙克那樣高(沙奎爾·奧尼爾,2米16,綽號大鯊魚,身體強壯,進攻無解);要麼你需要像AI那樣快(阿倫·艾弗森,96年狀元,身材矮小但速度極快);或者你可以像我一樣,比我高的沒我快,比我快的沒我高。」


雖然科比的回答帶有調侃性質,然而其中卻隱含著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答案:「錯位」


籃球比賽中想要在「對位」的條件下打爆對手是很難的,正如科比所說需要頂尖的身體天賦。而在錯位條件下,你可以以己之長,博彼之短,在對手不擅長的領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擊敗對手。用毛澤東思想來說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因此現代籃球誕生了一批跨界學習高手,專做「不屬於自己領域」的球員:

如身高2米08卻做著控衛推反擊的澳大利亞後衛西蒙斯;

有著中鋒身材卻在弧頂組織球隊進攻的塞爾維亞中鋒約基奇;

身為球隊身高最高的人,卻3分命中率超過40%的唐斯。


這些做著自己不擅長領域的人正是當今籃球世界的麒麟兒,成為其他球隊教練的噩夢。

(圖片來自網絡)

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只是發展長處,而忽視其他的「短板」和基礎部分,並不利於長期的發展。


或許在初期,長處能幫助我們達成一個階段的目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短板」就會暴露,上升的路徑也就狹窄了。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補短」,則也會讓孩子缺乏創造力。因為一味地「補短」似乎就意味著價值的「一元化」,也就是說只有一種標準、一個目標,否定了每個孩子的差異和特點。


因此,不管是拚命發展長處還是僅僅「補短」都不是好辦法。


事實上,我們的選擇遠遠不止這兩種,我們還可以「增加木桶的圓形底板面積」、「改變木桶的桶壁木板從垂直變成向外傾斜」、「更換桶壁木板材料」等等。


也就是說,想要孩子更好的發展,我們還可以穩固孩子的基礎素養,拓寬孩子的視野,嘗試更廣更多的新事物,再決定如何「取長補短」;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多進行跨學科的思考。


因此,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或許並沒有什麼絕對的路徑和理論可循,因為依據每個孩子的個性,會產生成千上百種的「木桶理論」變式,就讓我們悉心發現和培育獨屬於你的孩子的那一種。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2ZVt20BMH2_cNUgia5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