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張三丰竟如此欽佩這個邢台人,並為之甘願隱居於邢

2019-05-22     丹楓飛雲

武當張三丰竟如此欽佩這個邢台人,並為之甘願隱居於邢

這裡說的張三丰是歷史上的張三丰,不是武俠小說中的張三丰,歷史上的張三丰不死一個反抗元朝的武林俠士,而是元朝的一個低級官員——博領縣縣令,而他所欽佩的這個邢台人是一個在元朝大權在握的漢人宰相,官居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忽必烈面前的紅人,甚至元朝國號都出自他的手筆,這個人道冠、僧衣、儒心,學貫天人,三教合一,奇門遁甲之術天下第一(忽必烈評),在道為太一道六丁神祠開壇闡教第一代大宗師,在佛為虛照高足、佛教劉太保宗創派宗師,在儒則位居太保、太傅、太師三公,並封常山王,有元一代,位居三公且封王者,漢人僅此一人。

此人便是劉秉忠,名侃,字仲晦,順德府邢台縣東靜庵村人,元朝開國元勛,為元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勳,並且制止蒙古人濫殺漢人也活生靈無數,幫助元朝建立了漢族的朝儀制度,並為朝廷搜羅推薦各種人才。

張三丰小劉秉忠31歲,入道前,曾經做過博陵縣令,劉秉忠賞識其才,向朝廷頗有薦舉,二人惺惺相惜,由於薦舉之恩,遂成特殊友誼。劉秉忠對張三丰的薦舉由於家庭變故未成行,如果成行,中國歷史也許會出現一位名臣張三丰,而少了一位武當道教祖師張三丰,不過,對於武俠小說愛好者來說,也許不肯答應烽火武林中缺少了武當張真人的嚴重後果,這裡只是個假設,今從張三丰《雲水集》中選擇幾首詩,略窺張三丰與劉秉忠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誼。

《廉平章以書薦余名於劉仲晦太保感而詠此 》

元代 · 張三丰

賢與賢相近,得逢推薦人,愧非梁棟質,名動帝王臣。

有意求勾漏,無心據要津,辭尊往說法,願現宰官身。

此詩為當時張三丰被廉希憲推薦於劉秉忠,劉秉忠召見張三丰前來考察,詩中表現了張三丰在被推薦到劉秉忠,得到宰相劉秉忠將要召見的激動澎湃的心情(辭尊往說法,願現宰官身),又有一股對劉秉忠大名鼎鼎的敬佩之情(名動帝王臣)。

《答劉相公書》

元代 · 張三丰

太平良宰相,千古能凡人!

青囊乃餘事,不愧帝王臣。

得公一語重千金,公書賜我我動心。

所言地理無人識,惟我默默信其深。

公何為者重賤子,此恩此德提吾耳。

公柬來時獨憾遲,親骸已葬不敢起。

長白千龍數千里,我從小干藏之矣。

不望名,不望利,只整吾親安斯地。

穴城大山宮小山,門有仙橋獲我意。

以此答公公諒之,莫雲小子強陳詞。

他日訪公邢州道,八盤山下請公思。

《答劉相公書》為張三丰和劉秉忠深談之後,其才能學識得到劉秉忠賞識,並被劉秉忠向朝廷薦舉,而張三丰由於家庭變故不能應薦的作品,詩中表達了張三丰對劉秉忠才識的敬佩和追慕之情,開篇四句「太平良宰相,千古能凡人!青囊乃餘事,不愧帝王臣。」對劉秉忠的讚賞和佩服拔地而起,簡直到了膜拜和吹噓的地步,「得公一語重千金,公書賜我我動心。所言地理無人識,惟我默默信其深。公何為者重賤子,此恩此德提吾耳」,這幾句又表達了對劉秉忠的感激,劉秉忠佛道儒三家貫通,讓張三丰佩服不已,詩中也顯示了張三丰將來要到邢州拜訪請教劉秉忠之意,張三丰未見劉秉忠時,得到劉秉忠召見後很興奮激動,為國家出力的走更高仕途的思想很積極,「公柬來時獨憾遲,親骸已葬不敢起」,劉秉忠推薦張三丰的信已經來到,推薦什麼官不得而知,但是張三丰家庭中出現了變故,親人故去,是家庭變故讓張三丰這次被推薦不能成行,並且深深打擊了張三丰,逐漸開始萌生了看破名利的思想。

《博陵上仲晦相公》

元代 · 張三丰

姓字勞公記,山人入宦場。

一官容懶散,百姓盡淳良。

囹圄生秋草,男兒思故鄉。

別求賢令尹,吾不坐琴堂。

這首詩也是張三丰在博陵縣令時答覆劉秉忠的,已略顯落寞惆悵和對官場灰心之感慨。張三丰的思想轉變是明顯的。

《遙挽劉仲晦相公》

元代 · 張三丰 1274年

博學其餘事,今之古大臣。

澹然忘嗜欲,高矣脫風塵。

舉世誰知我,登朝屢薦人。

八盤他日過,清酒奠公神。

劉秉忠去世,張三丰正做博陵縣令,回想前塵往事,張三丰發出這個世界上最了解的他的人是劉秉忠這個感慨(舉世誰知我,登朝屢薦人。)想著改日去邢州八盤山祭奠劉秉忠的計劃,「八盤他日過,清酒奠公神。」的哀思了。

劉秉忠去世沒多久,張三丰也許或多或少覺得這個世界最了解他的人也走了,生無可憐,竟也辭官出家,成為道士,至於那幾年期間有什麼變故和思想轉變,以至於深深影響了張三丰的人生選擇,我們不得而知,為了踐行前番「八盤他日過,清酒奠公神。」的承諾,成為道士的張三丰雲遊邢州,在邢台北武當山的山腳下一個村莊隱居了一段時間,這個村莊因此後來改成道莊村。

邢台北武當山,又稱小武當山、老爺山,位於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西部山區,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主峰金頂海拔1437.3米,頂上有始建於隋唐時期的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廟,山頂宋代碑刻《重金真武下殿神祗碑記》,記載:「夫西域五明山,亦呼北武當,上有玄帝廟,下居真武殿,潛道莊東之峪密林間,二龍交首處矣。「明清《順德府志》記載北武當山,去府西百二十里,上有玄天上帝廟,亦曰小武當。民國元年古碑記載「由隋唐而還至於我,此古武當山也」。山上現存石碑38通,經專家考證認定可能是久為國內道教界尋找的著名的北武當山。元代時期道教張三丰真人曾在此山腳下的道莊村修行布道,這些歷史建築和景點均位於邢台沙河境內。明代道家真人張三丰也曾尋著真武的仙跡,蒞臨邢台北武當山講經傳道。張三丰當年收徒傳道的地方就在邢台沙河市北武當山腳下大欠村南的一塊地方,後人將此地命名為「道莊」村。有先人留下的道教,和練武的遺蹟。

小於劉秉忠三十一歲,而寫《遙挽劉仲晦相公》輓詩時,張三丰才28歲,還官至縣令。出家成為道人後,特意輾轉來到邢台北武當山的山腳隱居傳道一段時間,這期間留下一首詩《三十二歲北游》 ,此時張三丰已經32歲了。

《三十二歲北游》

元代 · 張三丰

幽冀重來感慨忘,烏紗改作道人裝。

明朝佩劍攜琴去,卻上西山望大行。


故人已去千百載,往事渺渺,有幾個人能理解這個大宰相與這個道教宗師之間曾經的惺惺相惜的一段友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eqDmwBmyVoG_1ZfQ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