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思變,人間社會該怎麼變?(了卻生死的終極之法)

2020-04-10     感知主義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解讀與補充》(48)

《感知模式真的可以改變人類嗎?》

人們曾經幻想物質極大豐富、文明極度發達就可以實現理想的幸福生活,可理想幸福的生活具體是什麼形態,人們卻並不清楚。物質極大豐富絕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條件,人人親密無間、沒有任何矛盾衝突、全人類目的一致才是幸福生活的必備條件。人間的衝突並不都是爭奪物質財富而起,人行為的目的不一致、人與人的競爭關係才是矛盾衝突必然存在的原因。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與滿足並不能消除人間矛盾,生命與生命之間必然競爭的邏輯關係才是一切問題的總根源。也就是說,不取消生命的觀念、邏輯與倫理關係,人類理想的幸福生活根本不可能實現,我們無論怎麼努力發展都無濟於事。



要實現理想,人類只留下唯一一條道路可行,執行感知模式的生存方案。感知模式真的可以改變人類嗎?感知模式改變的是什麼?這問到了問題的關鍵。人類什麼最難改變?肯定不是物理性質的外形外貌,最難變的就是人心、人性和人與人的本質性競爭關係。人類誕生以來,除了感知論提出的感知模式有徹底可行的解決方案,人的生命本身造成的所有問題,並無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法。直到感知模式解決方案出台,人類仍然在生命觀念的黑窟窿中摸索。不要說已經出世的所有思想模式,就連所有宗教信仰的終極關懷在內,都無法拆解人心的壁壘和人性的藩籬,人與人之間生命競爭模式就是到了天堂也依然存在,人的生死心結永遠無法解開。人的自身問題與文明進步無關,與聰明才智無關。漫長的等待與拖延無濟於事,乞求外力外援更是絕無可能。人類只能自己改變自己,只能徹底改變自身的觀念與行為,感知理念和感知模式就是應運而生的改變人類的可行性方案。

感知模式改變的就是人心、人性及人的存在形態,感知模式就是地地道道的改人模式。人從生命模式轉換到感知模式,其狀況就如同電腦重新安裝了另一套操作程序,人的精神結構、思想內容、意識形態全部改變,其實質就是換了一個人。這種改變是本質上的,除了人的物理結構不變,人的精神意識、心理情感完全改變。彼時的人和現時的人相比,其差距遠遠超過石器時代的人和現在人的比較。人類的生活形態、生活品質、生活感受大不相同,這不是指人所在的外部條件有多大的變化,這是指人變了,感知模式下的人是生命模式下的人所不能想像的,他們完全變成了另一種人類。


人心思變,人間社會該怎麼變?(了卻生死的終極之法)


感知理念為人的改變提供了理論根據,感知模式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行為邏輯、倫理秩序和檢測標準。人已經沒有了生命概念,便不存在生死,人活著就是在感知,人死去就是停止感知。存在的意義就是在感知,感知顯示著存在的一切,人活著的意義就是感知存在,人的死去就是為了再生而更新感知的活力。因為沒有生命個體的概念,人只有作為感知體的感知體驗,沒有生命的獲得和失去,不會因此生出死亡的恐懼。個體的自我意識是生命觀念的產物,個體要保證自我的存在,就必須要維持生命的存在,而死亡剝奪了自我的存在,所以,人對死亡生出嚴重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事實上嚴重降低了人的生活質量,是與生存理性不相容的非理性行為。人作為感知體存在,沒有生命一說,便不再存在生死邏輯。人活著為了感知存在,感知存在的愉悅,人將儘可能排除不愉悅的感知,死去是不再感知,並非是不愉悅的感知。死去不會對人的存在構成任何壓力,而人在感知就有可能在愉悅中,這種狀態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了卻了生死。存在即是愉悅,不存在並非痛苦,這才是存在本來的真諦。只有在感知模式下,人們才會懂得這個道理。



感知模式不但使人了卻生死,更將人的自私人性徹底解除。人沒有了生命的承擔,只有感知愉悅的慾望,而創造愉悅的感知與自私的行為絕不相容,人的自私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只有人的互動和共同創造才有感知愉悅的可能。人的競爭則沒有任何必要,他人是感知的利益所在,感知愉悅只有在共享和互享中實現,人還需要競爭什麼呢?生活的模式變了,社會及人的意識形態變了,人類就整體性變了。那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將變成理想的人,因為,再沒有任何思想理念讓人成為另一種人,這難道不是人類最理想的終極形態?(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yUWZXEBfwtFQPkddg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