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公筷公勺擺上桌 引領文明新「食」尚

2020-04-08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帶來很多警醒和反思。親友聚餐時,筷來箸往,這種就餐方式隱藏著巨大的風險。隨著餐飲企業陸續恢復堂食,為最大限度防範和減少共餐引起的交叉感染,3月23日,瀘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關於全面加快餐飲業經營復甦的通知》,提倡分餐制,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引導廣大群眾通過健康、文明的就餐方式就餐。

目前,瀘州市餐飲行業「公筷公勺」實施得怎麼樣了?

服務人員桌上分餐

餐飲店提倡用餐使用公筷公勺

4月3日11時30分開始,位於瑞景東路的阿林曉館餐廳陸續有顧客光臨。這家餐廳已經恢復堂食,顧客進店前,需要測量體溫、登記信息,餐廳入口處擺放了酒精消毒噴壺、免洗洗手液、一次性手套和紙巾等。

測體溫、登記、消毒是進店消費的第一道防護,前廳經理馮蘭表示,到了就餐區,服務人員還會再次提醒客人用免洗洗手液消毒。入座後,服務員以前遞上的是一張熱毛巾,現在改為一次性消毒濕紙巾。

記者看到,每張餐桌上都擺放著使用「公筷公勺」的宣傳牌,每位顧客的餐碟旁,都配備了一白一黑兩雙筷子和一個勺子。

「特殊時期,防範是對每名顧客的健康安全負責。」正在為客人分餐的服務員表示,有的菜品是廚房人員按比例分好送來,有的菜品是由服務人員桌上分餐,不能分的菜品就提醒客人用公筷。為了讓大家不把公筷和私筷混淆,除了在顏色上有區別外,擺台時,公筷會放在客人最順手的右邊,方便客人取用。

隨後,記者走訪了附近幾家餐飲店看到,食客的桌上也都擺放了「公筷公勺」。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公筷、分餐制獲得市民認可

「這次疫情讓我對『病從口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用公筷公勺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的一種體現。」正在就餐的市民王陳維利說,以前總覺得用公筷很麻煩,現在年邁的父母和孩子都主動要求使用公筷公勺,這種文明就餐理念應該持續。

阿林曉館經理馮蘭表示,以前,餐桌上都擺放了公筷、公勺,但使用的客人很少。現在來就餐的客人都會主動提出要使用公筷、公勺,有的客人在電話訂餐時就提出要公筷、公勺。

「客人互動分餐,在宴席之初可以實現,但持續性太差。」接受採訪時,市民王先生說,一旦酒過三巡,氣氛熱烈起來,很多分餐制就進行不下去了。尤其是熟人聚會,一旦喝多,什麼都顧不上了。

瀘州市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繆明表示,長期以來,分餐制落實難的最大阻力還是在傳統飲食方式的習慣上。這次受疫情影響,公筷、分餐製得到大大的推進。對餐飲機構來說,雖然說分餐制的推進意味著成本的增加,但隨著大家衛生健康意識提升,肯定會優先選擇防護措施落實得更好的餐廳就餐。(川江都市報記者 方霞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