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辯奇才郭敬明是怎樣煉成的?

2019-10-16     場庫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250 部 每 日 一 片

「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的存在。」

這是一句看上去很正確的話,充分肯定了多樣性。

你想不到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下說出這句話,會引來不同的聲音。

最近,郭敬明在一檔導演選角真人秀《演員請就位》上,說了這一句,速登多條熱搜。


#想看郭敬明上奇葩說#、#郭敬明反駁李誠儒#、#郭敬明執導沙溢演戲#……



有認可的聲音,當然也有刺耳的質疑。

認可的是,小四還是那個邏輯縝密,能快速抓住聽眾心的詭辯手。



質疑的是,跟陳凱歌、李少紅、趙薇並列導演席位,專業能力具備嗎?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郭敬明執導董力、郭俊辰等飾演《悲傷逆流成河》片段,做作的演技引得現場嘉賓犯了尷尬。

王迅推了推眼鏡,李誠儒皺起了眉頭。


最讓老戲骨看不下去的是,現場觀眾在郭俊辰、任敏甜膩發糖時,響起了激動的掌聲。


李誠儒的內心:嗯??演成這樣也值得鼓掌?

果然,表演結束後,李誠儒開始了實話實說不留一點情面的點評。

我沒聽見他們三個人說什麼台詞

坐在這兒看這個

如坐針氈

如芒刺背


話鋒一轉,甚至連原著作者(郭敬明)也沒放過:

這就是暢銷書,是吧?


這句話一說,現場的氣氛直接跌至冰點,主持人沙溢連忙出來打圓場。



郭敬明倒是沒有閃躲,直接出來應戰,說出了堪稱一絕的話。



先是替新人解圍,主動背鍋道歉:

我認同,他們的表演里有很多的問題

但這裡面百分之七十,甚至是百分之八十

其實不是他們,是我的責任

是我一直在跟他們討論怎麼演



然後開始出擊,說《悲傷逆流成河》的內核故事:

這並不是卿卿我我

這是國內第一部討論校園霸凌的作品


再拔高立意,你可以不喜歡但要尊重:

我們對任何一件事物去發表意見之前

我覺得至少有第一點

我需要去了解它是什麼

你可以不喜歡,但請允許它存在



最後還提到允許多樣性的存在才是電影藝術最大的魅力。



這段有理有據,不卑不亢的發言,迅速俘獲觀眾的心。

乍一看,簡直就是一篇挑不出毛病的滿分作文。

不少網友開始抨擊李誠儒倚老賣老,輿論的天秤仿佛持平了。

而這,正是郭敬明擅長的。

抓住對方的要害,闡明自己的觀點,不得不說,V姐也很期待郭敬明上《奇葩說》,來一場唇槍舌戰的辯論。


但回過頭仔細想想,在這段看似完美無缺的發言背後,是偷換概念,避之不談的自卑

某種程度上說,郭敬明的自卑,催促著他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有好也有壞。

在他上大學的時候,因為同學的家庭條件很好,時常幾天就換部新手機,自卑的他感覺與大家格格不入;

當他知道自己沾沾自喜的名牌衣服都是別人看不上過時的舊款時,再感自卑;


甚至連母親去上海看他,都不想讓同學知道。

只要戳到他的痛點,反擊的聲量就會很大。

所以,當他聽到李誠儒的質疑後,會立馬跳出來,掩蓋自己不足的地方。

在這個比拼演技和導演導戲能力的節目裡,郭敬明最受質疑的兩點:

不會導演、作品/演技不過關。

始終沒有被正面回應。

當郭敬明降低姿態,說了一段暖心話、提倡文化平等消除偏見的時候,唯獨繞開了這部作品或演技到底怎麼樣。


他逃避面對的,正是他欠缺的地方,但他不想承認。

01

為什麼會被罵?

只因他是郭敬明?

毫無疑問,跟陳凱歌、李少紅、趙薇坐在一起,什麼都不說,郭敬明都會受到質疑。

憑什麼是他?

「憑什麼」這三個字從大眾開始知道郭敬明起,一直伴隨著他。



從名不經傳的城鎮青年到以傷痛文學為代表的暢銷書作家,到奢靡生活四部曲《小時代》大電影、豆瓣3.8分全面撲街的《爵跡》電影導演,還有大大小小的個人緋聞。



郭敬明一直在受人懷疑與自我證明中摸爬滾打。

他恨透了那種趾高氣昂的優越感,

幾乎每一次,他都給瞧不上他的人一記耳光,成為主導一切的王牌。

在郭敬明4歲的時候,曾患有敗血症,同齡人的遠離,讓他倍感失落。



為了引起眾人的注意,他事事都想做到最好,穿好的用好的,學習好,文筆好,在他沒去上海前,那種驕傲感一直包裹著自己。

來到上海後,一切都變了,在這個利益當頭的城市裡,郭敬明自然形成了保護色。

沒有什麼就努力得到什麼。


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

討厭被說矮,郭敬明對自己的顏值有近乎瘋狂的執念,成名後通過各種方式提升自己的顏值。




短期內學會上海話

從四川自貢考入上海大學的郭敬明,感受到深深的排外,同學都用上海話交流,讓敏感的他感覺彆扭,於是他就花了很短時間學會上海話,儘管不標準,但可以聽懂,甚至交流。



變得巨富有

被嘲笑沒錢,窮酸地買不起車,於是拚命賺錢,自我證明。

拜金主義的《小時代》可能就是郭敬明的自傳式電影。



在上海買入豪宅,家裡的裝修極端奢華,相傳一把雨傘就上萬,吊燈之類的家具基本是6位數起步。



拍攝《小時代》時,很多奢侈品道具是他贊助的。

凡是你能想到的物質富有,他基本都能達到。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他開始跨界拍電影,當老闆,沉寂,參加《演員請就位》。


原以為許久不見的他會有什麼轉變,但應對大家指責他導演能力差,郭敬明又開始了自我證明。

證明的方式就是瘋狂背書,俗稱掉書袋

不是說我不會導演嘛?那我就把導演影視相關的專業名詞背一遍,開始拽詞。

於是我們就看到他在節目中點評陳凱歌小組的《破冰行動》時,這樣指出明道和陳若軒的問題:

你們的表演是話劇式的表演

我覺得你們需要克服演員的虛榮心

需要克制



別說演員聽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了,就連場上的導師都露出了迷之表情。


哪個演員聽完這樣的講戲能明白導演需要的感覺啊?

再來看看陳凱歌導演是怎麼講戲的,他告訴陳若軒,我在你眼神里看不到對方是你的父親;告訴明道,你的眼神里沒有求生欲。



就這麼簡單的兩句話,演員一下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並開始思考如何修正。


換句話說,這就是說人話和咬文嚼字的區別,用最簡單的詞語表達最深層的意思,才是能力的體現。

就好比,說出一句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並不難,難的是恰到好處的解釋出來,讓所有人理解。

倘若節目裡沒有陳凱歌或者沒有真正懂電影的人,郭敬明的這段話還不會激起太多水花。

畢竟專業名詞一出,總能震懾住很多人,讓人們覺得「哇,他好懂」。

但其實,經不住推敲。



暫且不說他們的這段表演是不是話劇式,光是克制、虛榮心這些虛無縹緲的詞,就夠讓人頭大的。

而他背書的目的,就是想證明自己其實懂電影。

被說窮,就瘋狂賺錢然後炫富;被說不會導演,就開始背書拽詞;被說文筆輕浮,就拿到銷售量冠軍。



郭敬明被自卑坑的好慘。

一直在證明自己的郭敬明,到底在證明什麼?


02

原來他是想證明,自己真的很努力

當然,他也被自卑救了,沒有選擇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有句話是:「今日你對我愛答不理,他日我讓你高攀不起。」

這句激勵我們不懈努力的毒雞湯,驗證了郭敬明的成名路。

拋開對他的所有爭議,有一點我想不會有人說什麼:

他真的很努力。

節目中,看完郭敬明的拍攝現場,陳凱歌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是個事無巨細嚴謹型的人,在拍攝現場事必躬親。

詭辯奇才郭敬明是怎樣煉成的?

沒想到的是,努力了半天,導戲沒被誇,演員演技一團糟,口才倒是被讚賞。

讓他想不到的事情還有很多,

之前在《魯豫有約》里,郭敬明跟魯豫說,他不明白靠自己賺來的錢孝敬父母,為什麼有那麼多流言蜚語。

給爸爸買輛車,被說成暴發戶炫富。

努力為自己辯護。

在《鏘鏘三人行》中,竇文濤和許子東卯足了勁兒想給他挖坑,雖然節目主題是討論市場與文學的關係,但實則是對他寫作能力的懷疑。

面對這種暗戳戳的瞧不上,郭敬明自然快速回懟,跟懟李誠儒一樣,抓住漏洞,展開敘述。

什麼「抄襲判決」、題材錯誤價值導向、創作初心......都在郭敬明的三言兩語裡化解。

說得連竇文濤都覺得,都是些正確的道理啊。

只不過,沒解釋他們提出的疑問罷了。

這麼些年過去了,人們對他的抨擊好像從來沒減退過,他自己都說,是不是只要出現郭敬明三個字,大家就會懷疑。

同樣沒減退的是他應對這些聲音的自我證明。

即使,證明到最後不會改變什麼,但他依舊要行動。

或許,被質疑聲一路追趕的小四,是想一次次地說明他從沒放棄努力。

至於他這個人,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可以不喜歡,但要允許這樣的存在。

你的青春時期都在看誰的小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plM020BMH2_cNUgmB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