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文化的「堅定守望者」
文|李聲波
七秩之年的操鵬,是一位既幸運而又不安的人。
深受「桐城文化」浸淫的操鵬,是位地地道道的懷寧人。1955年,他從桐城師範學校畢業曾先後在懷寧、桐城教書,後來由於和所謂的「胡風反動文藝思想」掛上了鉤,1957年被作為「反革命」逮捕,那年他剛剛出版了安慶地區解放後第一部反特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1979年底「平反」後,調往桐城縣五七大學任教。22年的牢獄之苦,不但沒有讓操鵬萎靡不振,反而給了他兩個意外的喜。一是讓他練達了世事、平靜了心態;二是讓他從此和「桐城文化」打起了交道。如今,操鵬在向陌生人作自我介紹時,總是樂呵地說:「我叫操鵬,懷寧生養,桐城紮根,以研究桐城的歷史文化為榮。」
「研究」桐城的操鵬,的的確確稱得上是一位對桐城頗有研究的人。1983年,他被調入桐城縣廣電局負責編播工作後,便主持開設了《桐城文化》這一欄目,系統地介紹起桐城的歷史、文化、民臨和民間傳說,他自己一邊採訪一邊學習,到1993年被調入縣政文史委員會時,他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桐城通」了。2001年3月,當操鵬從桐城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的位置退下來時,經其徵集、撰寫、編纂、出版和交流的鄉土文史資料就已經達到了250多萬字,他主著的《桐城近世名人傳》、《文都攬勝》等推介「桐城文化」的書籍也相繼問世。他退而不休,先是擔任市級桐城派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後來任省級桐城派研究會辦公室主任、《桐城派研究》副主編,並和同仁們合作編輯了多部文史專著,深受好評。目前,全套八卷160萬字的「桐城歷史文化叢書」正在啟動中,將打造成精緻禮品書隆重推出。
操鵬頑固地堅守著自己在煉獄中冶煉成的「傳統」,比如早晚不進食,中午按時吃;比如喜歡用一隻口徑達10厘米左右的超級大水杯喝茶,而且晚上睡覺前不喝一杯濃茶睡不好等。他說,自己多年養成的「傳統」,絕不會輕易改變,也改變不了。操鵬很喜歡在桐城的市區和鄉間走家串戶,看看這家的窗戶那家的門,臨了,他總忘不了對這裡的主人說上一句:「你家裡的東西都值錢的很哪!千萬別亂拆,這可是傳統,拆了就是廢品了!」
作為一座文化名城,桐城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歷史遺蹟都是「桐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操鵬說這些都是先人們用他們的智慧所精心創造出來的,如今我們這代人要是只圖一時之利,便亂拆亂毀那是無臉面對祖宗的。他認為,如果按照地理方位來劃分,可將桐城現有的眾多名勝古蹟確定為「一點四線」。所謂「一點」,是指以桐城文廟為中心點輻射至東南西北4條街巷,這片區域包括北大街左忠毅公祠、「百科全書」式的一代大哲方以智、「桐城派」重要作家姚瑩等30餘處歷史名人的故居,以及東大街、南大街、北大街這三條明清風格的老街和「六尺巷」等多處名勝古蹟。所謂「四線」包括東線(樅陽方向)「桐城派」先行者戴名世和「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戴均衡之墓、桐鄉書院等景觀;南線(安慶方向)名宦汪志伊和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故居等;西線(青草鎮方向)良臣碩儒朱邑、程芳朝和方東樹墓葬等;北線(龍眠山方向)父子宰相陵園和姚瑩墓等。操鵬說,位於這「一點四線」上的各類名勝景觀,星羅棋布,燦若繁星,構成了「桐城文化」鮮明的地域特色,維護和開發得好,是一筆難能可貴的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同時,由於這些自然人文景點分布在不同的鄉鎮,操鵬還覺得各級黨政領導和基層群眾都要養成「文物意識」和「名城意識」,主動投入到對歷史文物的維護和開發中去。
城文化的事兒說不完,桐城派學術研究活動是好戲連台,一台比一台精彩。「我在這個舞台上當不了主角,只配搖旗吶喊,奔前跑後,跑跑龍套而已,充其量也只不過如安徽大學文學院朱萬曙院長教授所說的那樣,是桐城派文化的『堅定的守望者』。」操鵬說。
——《新安晚報》2009年10月15日「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