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是《日本工程項目施工精細化管理》,資料僅供參考。
第一部分 從業人員與工作環境
1、建築行業從業人員
日本建築業市場規模在近10年基本保持平穩,自2008年東北大地震後,由於災後重建,建築業開始復甦,但日本社會老齡化、少子化趨勢嚴重。
2、培訓體系
日本建築業工人均擁有高中以上學歷,在學校教育結束後,進入公司會接受公司的新畢業員工教育,然後在1-3年內,參加公司在職業訓練學校開設的課程培訓。
期間經歷多次「學校-工地」輪換學習,最終完成課程通過考試後,正式進入工程一線。進入一線以後,會接受工地現場包括各方面管理、技術、安全教育。一般培養一名項目經理,需要15-20年。
3、社會保障
日本建築業從業人員三種保險的繳納費用,由公司與個人各自繳納月收入的15%左右 。
日本2014年8月發布新規定,要求投資額在4500萬日元(270多萬人民幣)以上的施工總包單位,還須為下級分包強制繳納齊全的社保。
到2017年為止,要求日本建築業全行業社保繳納比率達到100%。
4、中日建築業務工狀況對比
5、工作環境
日本工人工作環境良好,室外場地乾淨整潔,室內作業無污染。工地現場各類生活設施齊全。
日本工人午餐基本上為自帶便當,現場不設食堂;下午下班後返回自家,工地現場無臨時宿舍。此外,工地現場也不設停車場,工人上班不開車,不騎車,通勤為地鐵、公交等公共運輸工具。
工地現場入口有專門的更換作業裝備的場所,休息區還有個人儲物櫃,工人無需自帶工具前往。
第二部分 安全管理
1、日本安全管理體系
不同於中國從上到下的責任傳遞式管理,日本建立的是從上到下的全員責任式管理機制。
死亡1人的代價:賠償金高達1億日元(編者註:最新匯率,約合人民幣617.4萬),事故施工單位3年內不得參與政府工程投標,總包單位項目經理和分包責任人員免職處分,並在各種媒體前向公眾謝罪。
自1996年開始實施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1996-2014年間,建築業安全事故死亡率(占總從業比)下降50%。
2、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早會:日式安全管理重要一環,也是一項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制度。
KY活動(危險預知):讓作業人員認識到危險源及當天的重點項目,從而做到在作業之前充分解決問題的訓練。全員參與、全員提出、全員解決,上牆展示並每日存檔。
安全看板:除了圖文並茂的各種安全指示外,還明確了當日最關鍵的事項,如負責人、主要施工計劃、水平/豎向布置等內容。
月度安全色:每月制定一種安全色,用於各類施工防護具、設備作為是否檢驗合格的標誌。
3、安全生產措施
安全宣傳
防護具
臨邊防護
4、文明施工
工地周邊
場容場貌
辦公環境
物資堆放
工完場清
第三部分 品質管理
1、日本工程品質管理特徵
工地周邊
施工精細化:操作精細,考慮周全,細節完善。
放線由第三方分包單位完成。放線圖紙精確到毫米,採用各種顏色對不同控制線進行區分。現場放線細緻,除了尺寸,還有文字說明。
管理可視化:把隱蔽的、複雜的,變成簡單的、易於辨識的。
裝備自動化:提供穩定的品質,減少人工的不穩定因素。
第四部分 進度管理
日本工程的計劃管理體系:工序分解是基礎,穿插施工是核心,技術提效是保障。圍繞著各專業穿插施工編制各類計劃,每日進行檢查和核對,實現計劃管理的精細化。
計劃編制
計劃的檢查與調整
穿插施工的應用
穿插施工是日本工程進度精細化管理的核心,不論項目大小,均採用各工種交叉作業的方式。雖然結構標準層進度只有10-12日一層,但依靠取消濕作業和各工種穿插施工,最終達到減少人工和總工期優化的效果。
第五部分 檔案管理
日本的工程檔案分類:過程檔案
全過程影像化—以鋼筋焊接為例
日本的工程檔案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