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耳朵、拍頭、眼屎多、總使勁、睡不踏實、指甲長白斑……
寶寶這些表現,似乎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又讓人覺得很不踏實。
小區大媽會執著地提醒你,肯定是缺鈣。
家裡人也疑心,該不會是什麼病吧,別給耽誤了。
快別瞎猜了!
小編今天請來育學園診所的韓靜醫生,把寶寶這些奇怪的表現一個一個給你分析明白。
吶,「定心丸」給你,趕緊吃了吧~
寶寶一天天長大了,吃得好長得好,各方面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每次到醫院體檢,醫生都說非常健康。
可寶寶平時經常會做出一些看起來很奇怪的小動作,時而「暴力」拍頭,時而用力抓自己的耳朵;有時睡得好好的,胳膊腿突然就抽動一下。
真的沒關係麼?
你心裡越來越不踏實,不知道這些表現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還是疾病的徵兆。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說說。
抓耳朵、拍頭
你的寶寶有這些「暴力」動作嗎?
用小手抓耳朵,使勁地揪自己的耳朵;或者搖頭、拍頭、撞頭;有時甚至能把外耳道抓破。
媽媽一定很困惑,寶寶,你為什麼對自己這麼狠啊……
很多家長最先想到的是,會不會耳朵裡面出了問題?
我們可以先從這個角度簡單排查一下。
- 耳廓濕疹?
寶寶頻繁出現抓耳朵或者揪耳朵時,家長首先要細心觀察一下耳部皮膚。
看耳廓上是否有濕疹。
如果濕疹明顯,那麼這可能就是寶寶揪耳朵的原因之一。
如果沒有濕疹,基本上可以排除此項。
- 中耳炎?
中耳炎作為一種炎症反應,不僅僅會造成耳部不適。
通常還會伴有發熱、哭鬧、有液體從耳道中流出,甚至伴有一些異味。
如果寶寶沒有發燒,也沒有上述的其他症狀,那麼基本也可以排除中耳炎了。
還有些家長擔心缺鈣、缺乏微量元素。其實都不是。
寶寶抓耳朵、拍頭的現象,更多的可能性是非疾病原因,主要就是:忽然發現耳朵真好玩,以及內耳發育尚不成熟。
耳朵真好玩
寶寶總是喜歡揮舞雙手,耳朵是比較容易碰到的部位。
當寶寶忽然間發現自己的身體還有這樣一個「玩具」,就會想要試圖去「玩」一下。
在家長看來,就形成了「總是揪耳朵」的現象。
內耳發育不成熟
寶寶總愛抓耳朵,更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出在「內耳」。
內耳負責掌握人體的平衡。內耳發育不成熟,會使人感到耳朵不適。
表現在大多數健康嬰兒身上,就是揪耳朵、抓耳朵、搖頭、拍頭等。
有些寶寶還會拒絕坐汽車安全座椅,坐車時易哭鬧,甚至出現嘔吐、暈車等問題。
那有什麼好辦法能改善這些問題嗎?
建議家長,除了耐心等待寶寶自身的發育外,可以帶著寶寶去玩一玩轉椅、鞦韆。這些活動都可幫助嬰兒促進雙側內耳發育成熟和平衡。
長眼屎
寶寶總是長眼屎、眼屎多、眼屎黃,可能很多人會告訴你,這是「上火」,要多喝水。
其實,嬰兒有眼屎,特別是僅在一側眼睛有眼屎時,往往並不是「上火」,而是鼻淚管通暢不良所導致的。
如圖所示,大家可以看一下鼻淚管的位置
弄清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明白兩個概念,什麼是鼻淚管,什麼是鼻淚管不通。
- 鼻淚管。
鼻淚管是眼淚的排泄通道。
它開口於眼內角,通往鼻內。
我們的眼淚在眼內產生,卻是通過鼻淚管在鼻內吸收的。
- 鼻淚管不通。
嬰兒尚在發育階段,多數存在一側或雙側鼻淚管不通。
導致正常產生的眼淚無法通過同側鼻淚管全部引流入鼻部吸收。
由於鼻淚管不通,滯留於眼部的眼淚,隨水分蒸發形成黏性分泌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眼屎」。
寶寶有眼屎,如何處理呢?
家長可以用乾淨的棉巾,沾清水或生理鹽水,給寶寶輕輕擦拭,同時按摩眼內眥下部鼻淚管開口處,會有一定的效果。
鼻淚管不通的寶寶,隨著月齡的增長,大部分症狀會逐漸緩解,6月齡後症狀逐漸消失。
如果經過按摩效果不明顯,或症狀逐漸加重,可以諮詢眼科醫生,由醫生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干預。
注意:
不要隨意給寶寶使用抗生素眼藥水、眼藥膏等,那樣可能會產生局部耐藥細菌,反而造成難治的感染。
另外,如果寶寶眼部分泌物是黃綠色的,而且結膜發紅,那麼可能是有感染了,需要儘快尋求眼科醫生的幫助。
總使勁
總是嗯唧嗯唧、使勁抻胳膊伸腿、臉憋得通紅扭來扭去,這些情況一般發生在小月齡的寶寶身上,應該首先懷疑嬰兒腸絞痛。
腸絞痛不是病,而是嬰兒發育中的常見現象。
寶寶會表現出不明原因的哭鬧、睡眠不安、總使勁、排氣多、吐奶等情況,在排氣或排便後,情況會有短時間的好轉。
腸絞痛的原因主要與嬰兒腸道發育尚不成熟有關,一般寶寶4-6月齡後,不適的表現會逐漸減輕直至消失,家長要耐心等待。
除了等待寶寶自然度過這個發育階段,還有哪些方法能幫助緩解這些不適呢?
- 家長可以順時針揉揉寶寶腹部,以緩解脹氣;
- 在家長看護下,根據寶寶的接受程度,鼓勵寶寶儘量多趴著;
- 醫生有時候會建議服用西甲矽油來緩解腸絞痛;
- 母乳喂養的寶寶,媽媽要迴避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時觀察寶寶症狀和自己進食的特定食物有無關係,必要時諮詢醫生,在醫生指導下迴避牛奶、雞蛋、海鮮等容易過敏的食物;
- 配方粉喂養的寶寶,在醫生指導下可以嘗試換成適度水解配方粉。
如果有問題要諮詢兒科醫生哦。
對待發育中的問題,家長一定不要過於焦慮,因為不良情緒是會「傳染」的。
寶寶感覺到你的焦慮,也會增加不安全感和不適感。
睡覺一驚一乍
寶寶睡覺時,常常會出現「一驚一乍」的現象:
明明看起來睡得很好,突然小手就向上舉起,很快又縮回去,有時胳膊腿還會抽動。
這是怎麼了?
家裡人可能會說,是不是缺鈣了,是不是「嚇著」了。
其實啊,跟這些還真沒什麼關係,這是「驚跳反射」。
和吸吮反射、踏步反射一樣,驚跳反射也是生理反射的一種。這種全身動作,在寶寶仰臥著的時候看得最清楚。
當出現突如其來的刺激,比如較響聲音的突然出現,或者把寶寶放進小床里的一瞬間,都可以引起驚跳反射。
驚跳反射往往在寶寶出生後3-5個月內消失。如果長期沒有消失,家長應引起警惕,帶寶寶看一下兒科醫生。
指甲長白斑
健康的寶寶指甲,應該呈淡紅色、有彈性、有光澤、有一定的硬度、不容易折斷、沒有白色的斑點。
但有些寶寶的指甲上會出現絮狀白斑。
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
- 一種是寶寶體內長蟲了,因為有了寄生蟲,所以指甲上會出現白色的斑點。
- 另一種說法是缺少營養了,比如缺鈣啊,微量元素不足啊。於是各種鈣劑、補鋅藥,亦或是什麼鈣鎂鋅合劑,就都來了……
其實,導致寶寶指甲長白斑的,既不是寄生蟲,也不是營養缺乏,而是「外力」。
對於嬰兒期的寶寶來說,出現指甲白斑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活動或玩耍時,由於外力造成的。指甲是由扁平的上皮角質細胞排列而成。
當指甲受到外力刺激,或指甲抓握不當時,就會出現少量的甲母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受到損傷。
在這種情況下,寶寶的指甲就會出現白色斑點和細紋了。
那寶寶指甲有白斑,應該如何處理呢?
建議家長先不要著急。寶寶的指甲大約3個月左右會增長一個指甲那麼大。這段期間裡,白斑會隨著指甲生長而生長。
等到修剪指甲的時候,把有白斑的部分剪掉就可以了。
看了上面的內容,你是不是可以鬆一口氣了。
其實很多看似奇怪的表現,都是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希望大家了解這些之後,可以放下焦慮,淡定養娃。
還有什麼問題,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