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堅守的補鍋工匠:梁中鋒老人,走遍耒陽各大鄉村

2019-10-15   耒陽生活圈


「走江湖,浪悠悠,五湖四海任我游,窮家無錢需要我,富家照樣把我求,他有白銀堆北斗,我有手藝度春秋……」程耀根的小說《補鍋匠》中對補鍋藝人的形象進行了生動的描畫。曾幾何時,補鍋匠人走鄉串里,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同樣在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耒陽東鄉的十里八鎮,也有一位挑著擔走村串戶,一路走一路吆喝著補鍋的匠人,他就是補鍋工匠——梁中鋒老人。

老人的家位於城東郊的竹市新橋村。進入村道,路面落葉紛呈,秋的蕭索倏然而至,車在行進中,不時地有小鳥在天空中飛過,田野中的電線桿直直地矗立,好似一個個守衛家園的衛士。一排土磚蓋成的瓦房裡,住著七十八歲高齡的梁中鋒和他的老伴,在四周一棟棟鑲著各色嶄新瓷磚的新式樓房面前,老人的居所顯得有些突兀。

一踏入老人的家門,隨行的老麥激動地握住老人的手:"對,您就是我們要找的梁大爺,小時候對您印象非常深刻!"老麥自小本鄉長大,不止一次地見過老人補鍋時的樣貌。眼前的梁中鋒老人雖已是古稀之年,鬚髮皆白但精神矍碩,衣著樸素乾淨,在他身上已然看不出當年補鍋匠"一臉墨黑盡灰塵"的模樣。他的老伴今年七十六歲,兩人相濡以沫半個世紀有餘。主客寒暄幾句落座以後,梁老慢慢給我們細述了學手藝做手藝的歷程以及他們的風雨人生。

梁中鋒是子承父藝,他的父親年輕時拜了一個衡陽的師傅為師學習補鍋技藝,當時,耒陽很少有人會這名手藝,但凡鄉村偶有幾個補鍋匠都是來自外省或衡陽的。梁中鋒的父親聰穎好學,深得師傅歡心,那位師傅帶他的父親學手藝足足有五年之久,把一手絕活毫不保留地傳給了梁中鋒的父親。後來也正是憑著一手好手藝,梁父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養活了一家老少七口人,甚至還讓梁中鋒及兄弟讀了幾年學堂。梁中鋒從小就看著父親補鍋,耳濡目染,稍大一點就能跟著幫忙,隨著年齡的增長,補鍋技術也是日益精進,逐漸遠近聞名。

應我們之邀,老人家搬出了當年吃飯養家的家什,一擔籮筐,一頭放著近一米長的手拉風箱和小木凳,另一頭放著火爐、錘子、鐵片以及小陶罐等。雖然這些家什已久未使用,但老人家卻總捨不得丟棄,仍保管得得很完整。




看到自己的家什,老人家的目光有些許依戀,猶同舐犢情深的老驥,迫不急待地要為我們演示補鍋的過程。於是大傢伙一起幫著把家什挑到房前的寬敞地上,老人雖動作遲緩但興致高漲,把籮筐里的小凳拿出來擺好往上一坐,儼然又回到了當年的歲月。

只見他把風箱和火爐挨個擺好,用一根鐵管連接好風箱和火爐,然後又在籮筐里摸索著找出三根大鉚釘,在地上釘成一個三角形,簡易的三角架就成功了,它的作用是用來放鍋子的。老人再拿起黑黑的小陶罐放進火爐,我仔細地端祥著,那陶罐仿佛一件精巧的古董。老人說陶罐是白泥做的,用來盛放鐵水,陶罐里同時放著幾根小巧的泥勺子。

準備工作做完後,就可以起爐開工了,點了火後再往火爐里放木炭,老伴也過來幫忙,把一個破了洞的鐵鍋架在三角鐵釘上,然後拉起了風箱。

眼前這一幕我看得入神了,思緒不由地飛遠,兒時記憶的畫面也浮現眼,想起了幼時的鄉村,補鍋匠渾厚悠長的聲音在村頭巷尾響起,村裡面大媽大嬸們從旮旯角落裡尋出破舊的鐵鍋和盆子,小孩子們歡快地跟著看熱鬧,看稀奇。也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花鼓戲《打銅鑼補》:"男匠一邊補鍋唱著:'手拿風箱,呼呼地響,火爐燒得紅旺旺',妻子拉著風箱應著聲:'我把風箱拉',男匠又唱:'我把鍋來補……"好一幅溫馨的畫面,男人補鍋,妻拉風箱,一人拉一人補。這拉出的是風聲,是烈烈焰火,也是對生活的期盼與熱情。這補的是漏,補的是鍋,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老人一邊用鐵錘 敲打破鍋一邊繼續說:"補鍋的關鍵在於看清漏洞,修平剪裁好漏洞,這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要經過剪裁、敲打、修補、磨平等複雜工序,其中以敲打最為費工,如果敲不細緻,鍋就補不好,容易漏水,沒有三五年的功夫是出不了師的。";"其次的關鍵是火候,火候到家,鐵水溫度適宜才容易粘合破洞,最後流程就是在補好的漏洞上用刷子刷上一層黃泥,這個作用是為了糊住縫隙使鍋不漏,經大火燒後會更結實。"兩位老人一邊說一邊忙,我們雖然不是很懂,但還是饒有興趣地看著聽著。不一會,火爐里的火已旺起來了,鍋的漏洞也已修整好,梁老用火鉗夾起陶罐,把鐵水倒在左手掌心的石棉布上,隨著"滋溜"一聲響,在一陣火光四濺、煙霧繚繞中破洞如同貼上一朵鮮紅的花,老人再用一根棉布短棍細細壓緊破洞,隨後刷上黃泥。至此,整個補漏才算完工。從準備工具到修整鐵鍋和起爐補鍋,時間已過去半晌午,老人抬手擦著額上的汗,那是一隻如乾柴般布滿皺紋的手,因為長年累月的勞作,手指頭已都變形。看完了補鍋的過程,我內心對辛苦勞作的老匠人充滿了敬意。

補完鍋後回屋交談中,梁中鋒的老伴告訴我們,梁中鋒的父親跟師學藝後,一直待師如父,甚至最後為師父養老送終,直到現在師父的後代還和他們家如親人般互通往來。正是受了父親的這種品德影響,梁中鋒當年從藝時對待鄉里的五保戶、困難戶一律免費,對待鄰里鄉親更是和睦有加。現在老倆口偶爾出門很多鄉親在圩上看到他們都是讚不絕口,非常熱情。

我想,一個人的美除了外表美,能力技藝美,更重要的是要美在心靈。梁中鋒藝人就是這樣一位憑藉自己的辛勤勞動傳承著這份傳統手藝的心靈美的勞動技匠。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補鍋這份技術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沒有人學、沒有人會這門技藝了。我不禁感嘆,時光 的流逝總是會帶走許多東西,曾經的人,曾經的物,但同時我們也希望時光會給我們留下一些什麼,留下一份或辛酸或美好的回憶。我們唯一所能做的,也許只是把這份技藝用文字、用圖片記錄下來,存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供後人翻閱憶舊,也將一份童年的記憶封存,歷久而彌新。

夕陽漸漸西下,霞光照進老屋,我們要返回了,老人顫顫巍巍地相送,回首揮別兩位老人,內心裡深情祝福:願二老安康長壽!

作者: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