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南昌電視台《每日新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專欄中,頭條播出新聞《土地流轉助力鄉村振興》,以我縣前坊鎮西湖李家為例,展示新時代農民耕作方式的改變,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的改善。
下面轉發節目內容,共同感受我縣鄉村振興的成績。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市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農耕器具已變為陳展物品,取而代之的是現代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之路,以及由此而催生的土地流轉等農民致富新模式。
在進賢縣前坊鎮西湖李家村的農博館內,村民老李如數家珍般的講述著種種老農具的故事,他說這些老農具都是他們那個年代務農生產的必需品。
進賢縣前坊鎮西湖李家村村民李和平說:「這個犁就是我家的,以前是我用的。後來用不上了,有拖拉機了。這個犁放在家裡沒用,我就把它捐過來了。」
老李還清楚的記得,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裡幾乎每戶人家都靠種田維持生計。後來為了改善生活,外出打工賺錢的漸漸多了起來。
李和平說:「有機會我就到農場工作了,到農場做工就能有點錢余。家裡的地,有需要我就回來跟我老婆幫忙一下,種下去以後,我就走。(種田)不賺錢了,人家就到外面打工去了,這個田就撂荒在這裡。」
為了讓村民能夠在家門口致富,村裡也想了不少辦法。2011年,西湖李家村開始鼓勵村民將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流傳,不少人在政府引導下,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幫助下,購買來大型農機,並重新回到家鄉發展現代農業,李慶群就是其中一位。他從農民手上流轉了100多畝地,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傳統農業又煥發出新活力。
西湖李家村村民李慶群說:「家裡土地上面多少還有些收益,我就慢慢把他們的土地全部承包過來了。現在有100多畝,現在收益一年下來有10來萬塊錢吧。以前光靠人工,所以收益沒有多少,現在都是用機械化。」
在村裡的幫助下,老李的十幾畝田也流轉出去了。依託土地流轉的模式,村民們不僅能得到租金,同時還能在承包地里擁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
李和平說:「我的田一年租金1000多塊錢。2013年我到這裡掙工資,幫大戶做事,2200元一個月。」
據統計,到今年上半年,我市農村土地確權面積達283萬畝,土地流轉面積達151萬畝,流產率53.48%,同比增長近4%。
來源:南昌廣播電視台 蔣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