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寬的山水畫作品

2019-09-18     美學與藝術

隋唐時,我國的山水畫逐步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出現了不少專門以山水為主要題材的畫家。而五代和北宋則是這一畫科重要的發展階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作品的題材更加廣泛,意境更加深邃,技法也更加完善。湧現出了許多出色的山水畫家,有的以表現北方雄偉壯闊的崇山峻岭聞名,有的則以描畫南方秀麗多姿的水鄉著稱,顯現了各自的地方特色。由於表現對象的差異,因而繪畫技法也有所不同。描繪北方的山川,畫家用筆較粗硬,山石的輪廓分明,筆觸清晰可辨,為的是能體現出高大山脈堅硬的石質;而描繪南方的水鄉,畫家用筆都比較柔和,除去用輕軟的線條勾劃外,還十分注重水墨渲染的效果,這些技法則是為反映南方地勢平遠開闊,江河湖泊繁多,氣候濕潤多雨的特點而創造出來的。

范寬《雪山蕭寺圖》

這些風格不同、技法上各有特點的畫家,都對我國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力。這個時期的山水畫家可以開列出長長的名單來,如: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郭熙、許道寧、燕文貴……他們的畫風對於後世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李成、范寬和董源最為人們所稱道,被譽為「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湯屋《畫鑒》)。

范寬的山水畫在北宋山水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位擅長描繪北方雄偉山川的畫家。

范寬其實並非名寬,畫史上記載他名中正,字中立,因其「性寬厚,有大度,故時人目為范寬」(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其性最緩,故以寬稱之,知中立不以名著耳」(夏文彥《圖繪寶鑑》)。這麼說來,范寬這個寬字還帶有外號性質呢,久而久之,他的真名中正,反而不大被人提及,這種情況在繪畫史上並不多見。范寬是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經常往來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汴梁(今河南開封)和洛陽之間,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於五代後漢乾祐三年至北宋天聖五年(950-1027)左右。他好飲酒,信奉道教,舉止疏放,沒有做過官,是個在野的文人畫家。

范寬曾經跟隨五代、宋初的畫家荊浩、李成學畫,但不久就感到不滿足,認為「與其師人,不若師之造化」,於是他把家搬到陝西南部的終南山、太華山中去,整日與山岩林木為伴。那裡的雄偉壯闊、高大堅實的山脈給畫家以強烈的感受,在他的作品裡見不到曲水環抱、細柳成蔭的那種南方水鄉常見的小巧精緻的景色,而筆端所展示的是北方山川的壯美。這樣的風景反映到范寬的畫面上就具有逼人的氣勢。范寬在構圖上的特點是充實飽滿,畫山從來不取局部,而是從山巔至山腳,頂天立地,將整座山的全貌推到觀畫者的眼前,讓人感到山的分量和氣魄。人們稱讚他的作品能「得山之骨法」。

《雪景寒林圖》是范寬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幅由三塊絹拼接而成的山水畫巨作,它表現了冬日北方的山川,這正是范寬經常採用的題材。畫中群峰壁立,山間長滿了密密的層林,山坳里畫有村舍,山腳下溪水環繞,一座木橋架在水上。山石重疊深邃,雪後的群山披上了銀裝,更加顯得壯麗妖嬈。

范寬《雪景寒林圖》

全畫純用水墨畫成,不施色彩,天空及水面均以淡墨渲染,山頭及水邊坡岸處留出空白,樹木用濃墨粗筆畫出,枝幹顯得挺拔硬重,在濛濛的山間格外分明。北宋著名山水畫家郭熙在總結山水畫創作經驗時形容:「冬山慘澹而如睡。」看到范寬這件寒氣逼人的作品,確實有這種感受。但范寬並不滿足於僅僅表現自然的山川,他在這個環境里特地安排了一個人正在開啟門戶向外張望的細節,這幾乎不被人注意的細小動作,使畫面上凝固、靜穆、寒冷的氣氛中,透出一股生機勃勃的活力。

范寬的用筆以雄強、蒼勁和渾厚為特色,所用的皴法,一般稱之為「雨點皴」,下筆密集、短促、有力,渾然一體,出色地刻畫出了山石的走向、轉折和正側。范寬又極善用墨,墨色濃厚、沉鬱,在山石皴法的基礎上,以濃淡不同的墨色「籠染」,突出了山中陰晴雨雪的變幻,增添了畫面的氣氛。范寬的作品既氣勢渾厚,又秀潤蒼鬱。

范寬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除《雪景寒林圖》外,僅存《溪山行旅圖》和《雪山蕭寺圖》兩幅,這兩幅也都是氣勢奪人的山水巨作。

范寬《溪山行旅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8SJQm0BJleJMoPMcY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