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兩大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關於針刺電池試驗是「濫用」,還是最有效的電池安全檢測手段,爭論不休,小編這裡有話要說。
為什麼要做針刺試驗?
電動車自燃事故千萬種,根本原因還在於電芯內部發生短路,導致瞬間產生高溫,繼而發生燃燒甚至爆炸的結果。
今年3月份,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發布會上,比亞迪就做了一次在電池界普遍認為最嚴苛的實驗——針刺電池試驗。現場用鋼針穿刺三元(參數|圖片)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和刀片電池,試驗結果表明刀片電池無明火無煙,表面溫度僅為30-60度。其實,針刺試驗的本質就是模擬電芯內短路,所以我們認為寧德時代發錶針刺試驗是「濫用測試」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寧德時代先後發布兩條視頻,用「矛盾」的方式證明自家電池安全。第一條視頻,寧德時代鋼針扎斷了,想表達自家電池殼很硬,這一局盾贏了;第二條視頻顯示鋼針扎進去了,這次雖然矛贏了,但更想告訴大家的是盾敗猶榮,因此大家如願地看到被刺穿的三元電芯沒有發生熱失控,安全不自燃。
寧德時代的這兩條視頻將「自相矛盾」演繹的如此出神入化,不禁讓吃瓜群眾嗅到了幾分刻意和安排的味道,我們先不說該項試驗的檢測條件如何,甚至視頻中被測對象是不是三元電芯都值得懷疑,最起碼檢驗試驗應該是由第三方來實施,否則公信力何在?這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真的能抬高自己嗎?
三元鋰電池事故率偏高是事實
大量事故事實證明,發生自燃的更多的是搭載了三元鋰電池的車輛。清華大學《2019年動力電池安全性研究報告》指出,相對多的事故車輛配備的都是三元鋰電池,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三元鋰電池市占率高,所以自燃率高。
而事實是三元鋰電池占有八成左右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事故率為60%,磷酸鐵鋰占有兩成左右的市場份額,2019年事故率卻僅為5%,從市占率和事故率的比值來看,磷酸鐵鋰明顯低於三元鋰電池產品的事故率。
這也是為什麼比亞迪堅持使用更加穩定的電池材料來保障整個電池組安全性的意義所在。比亞迪前不久發布的刀片電池,就是其最新開發的新一代磷酸鐵鋰電池,所以要論電池安全,可以說比亞迪從源頭做到了防患於未然。
電池安全更應重視設計和製造一體化
雖然電動車自燃的直接原因是電芯短路,如何避免電池短路更應該成為電動車安全話題的重點。我們看到的電動車自燃事故中,很多是因為供應商和整車製造企業在設計組裝方面發生的問題,經典案例就是去年某造車新勢力發生汽車自燃事件,涉事新能源車企認為是寧德時代在電池組生產過程中存在失誤,而寧德時代反懟是該款新能源車型電池組外殼結構存在設計問題,導致電池組殼體刺入電芯引發電池短路發生自燃。
寧德時代和新能源車企之間不應該僅僅是供貨商(參數|圖片)關係,在整車和核心部件的匹配成熟度方面還是存在欠缺。也許當時寧德時代多幫著車企做些驗證試驗,車企也別完全對動力電池拿來主義,興許也就不會發生上述事件,否則傷害的可都是各自的品牌形象。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深耕多年,從曾經的自產自用到如今的獨立供應商戰略,顯然比亞迪在新能源整車製造方面經驗更豐富,一體化模式下的產品也更加成熟、穩定。
比亞迪「刀片電池」
以三元鋰電池為代表的寧德時代和以磷酸鐵鋰為代表的比亞迪,分別代表了動力電池市場兩種主流的技術路線,寧德時代網絡叫囂的背後更多反映出來的是其對新能源市場的不自信。
寧德時代憑藉相關政策保護以及各種各樣的原因一度快速崛起,但是在全球範圍內電池材料創新仍舊無法獲得突破的情況下,寧德時代現有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步下滑。
另一方面,隨著近些年自燃事件的頻發,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點也逐漸從續航轉向安全。比亞迪刀片電池的推出,在結構上根本性地扭轉了磷酸鐵鋰電池曾經能量密度低的劣勢,而且在安全方面,也是更安全的選擇。截至今年上半年,乘用車市場上磷酸鐵鋰的裝車量相比2018年已經翻倍,比亞迪的電池份額受益明顯。
對寧德時代來講,比亞迪絕對是一個致命對手。
(來源:車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