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阿里上市兩天大漲近10%,從財務、估值、企業文化等多角度簡析兩巨頭差異。
作者:charlieH
11月底港股市場最為火熱的話題莫過於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了,此次阿里在港交所首日就表現強勁,收盤大漲6.65%,而到了第二天仍延續漲勢,漲幅一度擴大到近4%,市值超過41500億港元。
作為目前2019年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發行和2011年以來香港融資規模最大的公開發行股票,阿里巴巴有這樣強勢的表現令許多打新的投資者驚喜。以散戶打中一手,發行價為176元港幣計算,假如在上市首日賣出,可賺1170港元,如果能持有到第二日甚至能賺到1800港幣以上。
最新27日收盤後,阿里也獲得快速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並將於12月9日(周一)正式生效。
來源:華盛證券
阿里歸港上市,大家很容易就會將目光聚焦到一直以來的港股市值之王騰訊控股身上。相較於阿里巴巴近期的強勁走勢,騰訊的股價就顯得比較低迷了。
截止11月27日早盤,騰訊價格維持在337港元水平,市值為32191億港元,與阿里巴巴的總市值相差了9300億港元。
實際上從2018年初騰訊創下476港元歷史高價後,股價出現了較大的下跌,一度下探至251港元。雖然2019年初騰訊一度反彈至400港元股價,但隨著業績低於預期,股價又在下跌。
來源:華盛證券
對於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兩家公司無論是從營收規模、業務觸角、發展歷史來看,在當前不僅排名穩穩地在中國網際網路前二,並且與後面的追趕者也拉開較大的差距。
不過這兩家公司之間,誰更優秀,並且當下誰又更有投資價值呢?我們選取幾個角度來對比一下。
來源:wind,華盛證券
首先來看看兩家巨頭多年市值的演變對比。騰訊是在200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最初發行價僅有3.7港元,股價在近15年間增長超過500倍。
2018年1月29日,騰訊股價盤中最高點達到474.279港元/股(前復權),公司市值突破5600億美元,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上市企業。
阿里巴巴201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價為90.5美元/股,五年漲幅接近120%,截至2019年11月27日市值超過5300億美元。
來源:wind,華盛證券
從兩家公司的市值對比來看,阿里和騰訊互相交替領先的情況在2014年以來非常普遍,而邁入2019年後,阿里騰訊的市值差距逐漸擴大,暫時騰訊落後接近1200億美元左右。
從2010財年到2018財年,騰訊和阿里的營業收入都能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阿里巴巴的營收從2010財年的67億元增長至2019財年的376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9.6%。
阿里巴巴除了逐年增長的核心電商業務貢獻了主要營業收入外,雲計算、數字媒體與娛樂和其他創新業務近些年來的突飛猛進也帶動了營業收入較為可觀的增長,與騰訊的差距也在逐年縮小。
來源:wind,華盛證券
2001年到2018年,騰訊的營業收入由0.5億元上升至3126.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7.2%,2002年,騰訊的營收增長率達到432%後迅速回落,並逐漸穩定在30%-60%之間。
2004年上市後,騰訊的營收增長率在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別達到96%、87%和74%,這分別是源於的廣告業務和網際網路增值服務的強勁表現、以平台為基礎的多元化經營模式所帶來的增長效應以及遊戲業務的猛烈增長勢頭。
如果是按照自然年來看,阿里巴巴和騰訊2019年前三個季度的營收和同比增長分別為3282億元(44%)和2717億元(19%)。從營收體量上阿里比騰訊多了近565億元,增速騰訊也明顯只有阿里的一半。
阿里在2012財年的凈利潤只有騰訊的一半左右,但近年來阿里巴巴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紅利,實現了賺錢能力的迅速增長。在2012財年至2019財年阿里的凈利潤由43億元上升至78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1.4%。
2016財年阿里巴巴實現凈利潤670億元,利潤率更是達到66%,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凈利潤包含了阿里影業拆分(247 億元)和阿里健康重估(186 億元)等一次性收益。
來源:wind,華盛證券
2018年,騰訊的凈利潤達到800億元,凈利潤率為26%。2012年到2018年,騰訊的凈利潤率始終在26%左右徘徊,無明顯波動。除2016年,騰訊的凈利潤始終高於阿里。
2001年,騰訊的凈利潤只有0.1億元,凈利潤率為21%,2018年,騰訊的凈利潤已經達到800億元,2001年-2018年的凈利潤年復合增速達到了驚人的69.7%。
如果按照自然年算,2019年前三季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凈利潤和同比增長分別為1199億元(228.5%)和717億元(11.16%)。
不過在第三季度阿里巴巴收到了來自螞蟻金服一次性收益達692億,剔除這一部分阿里的凈利潤為507億,同比增長38.9%。可以看到騰訊的凈利潤仍高於阿里,但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談到目前阿里和騰訊投資價值幾何,不妨用相對估值法簡單估算一下。首先是阿里巴巴近4個季度的凈利潤為1530億人民幣,剔除692億元的螞蟻金服一次性收益,再折算成港幣為931億港元。
而2019年11月27日阿里的最新總市值為41319億港元,其滾動市盈率接近44左右。這個估值水平與阿里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基本匹配。
來源:wind,華盛證券
相對地,騰訊近四個季度總利潤為859億人民幣,摺合954億港元,截止11月27日收盤騰訊市值為32000億港元,其滾動市盈率為33.5,相較於阿里還要更低一些。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騰訊的歷史市盈率也降至2017年以來的低位。但是結合騰訊近三個季度凈利潤增速只有11%,有一些投資者認為騰訊在這個估值水平上仍是高估的。
在電商行業,阿里巴巴的龍頭地位無可比擬,這與阿里的企業文化有很重大的關係。阿里的企業文化非常強勢,擁有極大的控制欲,所以有許多人會將阿里巴巴比喻成「帝國」。
從阿里對外的投資風格來看,最後接受阿里的整合併且完全併入阿里體系是很常見的。對內,阿里更加強調價值觀和組織的使命,阿里人天然的狼性十足,這在阿里電商快速的地推擴張期顯示得淋漓盡致。
相對的,騰訊的企業文化與阿里截然不同,他與其投資的企業更像是一種「聯邦」的制度體系。對於旗下的公司或者是業務部乃至項目小組,騰訊都給與相當大的自由。
騰訊追求的是共同成長,對內部員工也並沒有像阿里那樣把組織文化放在第一的高度上。這也造成了大家對於兩家公司的印象,阿里是狼性銷售型,而騰訊是佛系產品型。
阿里從18羅漢發展至運營加銷售有幾萬人的團隊,其中員工的管理難度很大,尤其銷售人員管理難度是更大的。從效果上看,強有力的團隊,也是阿里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於這點美團的聯合創始人王慧文也提到,論組織能力建設,除阿里包括美團在內的公司都不過關。
在2018年遊戲監管收緊以後,騰訊較為自由的企業文化就被許多媒體、投資者認為是過於鬆散,導致無法利用新業務完成轉身。
但實際上在遊戲業務收緊的2018年2季度以來,可以看到騰訊的金融服務迅速地在成長,社交的獨特壟斷地位不僅沒變,還扶持出了像美團、拼多多這樣一系列的新生網際網路力量。
或許當下的騰訊等待的只是一個機遇,也許是5G,也許是遊戲回暖,也許是下一個微信級別的應用。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是中國目前最優秀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歷史上也從未有過公司業務觸角像這兩家一樣有如此廣的覆蓋面。究竟誰更優秀,每個投資者心中可能有自己的答案,你認為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本文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本文來源於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交易平台華盛通APP資訊專欄,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