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法之核心十大真形心法精義

2020-03-04     武術之家網

「十大真形」為姬龍峰祖師象形取意,宗法「馬、猴、龍、虎、鷹、熊、雞、蛇、燕、鷂」十形之神韻而成的。這絕非對任何一種動物形態的機械模仿,它所把握的是這十種動物內在的特性及神意,故謂之「真形」。

  然而,在心意拳法綿延輾轉的承傳過程中,有相當多的人並未領悟「十大真形」的精義,片面地曲解,致使先祖前輩們的心血與智慧淹沒無光,令後學者誤入迷途,偏離正道,誠可嘆哉!若反覆去追求外表形態將人作曾,勢必南轅北轍,謬以千里。故吾再次大聲疾呼「十大真形」實為心意拳法勁力與神意的要旨。

  心意六合拳法之秘,不外乎內、外二途。外側為「六法」,要「身成六式」,「六藝歸一」;內則指「十大真形」。譜云:「三翻九轉成一體,十形合一為一勢」。所謂「十形合一」,就是要求將「十大真形」之勁力、神意合為一體,一氣圓融,始終貫穿,而不可弧立分割地單論某一形或某幾形。總之,無論是行拳或是交手之時,每一舉動,一拳一勢均要貫徹這「十形」之神意與勁力。

  今將「十大真形」之心法精義做一詳盡系統的講授,望各位在行拳修功之際,深刻體味其中妙義,於自身反覆求證,務必將「十形合一」之功落到實處,如此則必然進境神速,而可直達上乘之境。

  一、雞形

  譜云:雞有奮鬥之勇


  雞是一種好鬥、善斗的禽類,雞在搏鬥之時,往往必以翅彈,以爪撲,以嗉撞,以喙啄,機敏勇武,鬥志昂揚,不至鮮血淋漓,決不罷休。宗法「雞形」之精義在於:

  其一、法其「勇」字:不屈不撓,窮追猛打,勢在必取。


  其二、勁力上貫徹一個「抖」字,梢節要抖,中節要抖,根節更要抖,振動丹田,一抖而發,一動無處不動。所以「雞形」煉就,髮長勁可插手擊敵於尋丈之外,發短勁能震傷內腑,透勁得矣。此蓋為心意拳法調至「渾元抖絕」整體之勁。


  二、蛇形


  譜云:蛇有撥草之能


  蛇系軟骨爬行動物,身軟如綿,盤繞自如,每於亂草之中轉瞬間分草而去。心意拳法取其分草之意,盤繞之能,謂之「蛇形」。其精義有四:


  其一,法其技藝:與人交手之時,施以引手撥手,開門進擊,似蛇之吐信,用以伺敵、誘敵。


  其二,「蛇形」講的是「顧打」之法。手似蛇行,盤旋纏繞,往復分撥,其用在於接引敵之勁力,封制對手變化,並將其勁力引化偏離,正如蛇之分草。


  其三,蛇號「小龍」,故與龍形同為心意拳法之要。「龍形妙在腰法,而「蛇形」之秘也要在腰勁。所不。同的是「蛇形」腰法練的是盤旋擰轉以發出分撥之勁,關健在於腰胯松沉,含胸拔背,以腰帶手,勁整氣合。而「龍形」之腰法所煉主要為「裹勁」,此為二者較大的區別。


  其四,蛇體軟而勁韌,首尾一貫。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中則首尾俱應。故「蛇形」精義首要即為周身一家,無所不到,無所不顧,上下左右,內外前後,均須協調呼應,面面俱到,此即「六合」之真義也。


  概言之,蛇形撥勁大約有:前撥、後拔、左撥、右撥、上撥、下撥、反撥、斜撥等,手法細膩,內勁含蓄,若再與身法步法相配合,則實戰中既可迷惑敵人,進步槍攻,一擊而勝;又能封鎖控制敵之勁力變化,令其變化不靈,如入羅網,被動受擊。

  三、鷹形

  譜云:鷹有捉拿之精


  鷹是一種猛禽,嘴爪極其銳利,如同鋒刃;行動又極為靈敏迅疾,俯衝而下,勢若閃電。心意拳宗法鷹之搏食、鑽天、疾翅、翻展乃成鷹形,其精義在於:


  其一,姬祖曾言:「鷹熊競志,取法為拳,守之象熊,進取象鷹,越此二勢,拳失其真」。足可見鷹形之於心意六合拳法是何等的重要。鷹形於兩儀之中,法象陽儀,稟陽剛之氣,主乾健之德(乾卦,卦德為「健」),為進取之勢。其迅疾暴烈,撲擊撕抓,沖天而去,俯擊如刺,好似長虹貫日,正是鷹形精義。


  其二,古譜云:「把把不離鷹捉」,「鷹捉」的勁力主要表現在「劈、壓、拽、捉」四個方面;「鷹捉」的技法則在於「抓、拿、捋、帶、撕、擰」六字。其起勢高渺,落勢凌厲,「出手不空回」,往往一擊令對方跌於地,確為極兇猛之殺著。


  四、熊形


  譜云:熊有沉穩之態


  熊是一種看似敦厚笨拙,實則精靈沉穩的動物。其力大絕倫,穩靜時固然安馴,然其一旦發怒則十分駭人,揮掌可碎頑石,揚掌能劈大樹,山中獵戶常有「一熊二豬三兔虎」之說,可為其證也。熊形與鷹形同為心意拳法的根本,故有「鷹熊競志」之說。其精義有三:


  其一,熊形於兩儀之中,法象陰儀,稟陰柔之氣,主坤順之德(坤卦,卦德為「順」),為蓄守之勢。如引弦之弓,含而不露,蓄勢而待發,心沉意靜,體態從容。心意拳取其「蓄守之勢」,所以凡起手之式均為熊形「輕步站」,熊形之用,由此可見一斑。


  其二,自然之中,熊與百獸相鬥總是後發制人,故心意拳法亦最講究顧打合一的實戰要旨,交子之際,必先以顧法封制其來勢,沉著而精靈,輕鬆地將對方牢牢地控制在我掌握之中,形成敵背我順之有利態勢,自然收發從心,擊之必敗也。此種打法極為獨特,其成功與否全在於是不是煉就具備了「熊膀」的裹、涵、晃、汲、摩(蹭)五種勁力。


  「熊形」勁法,雄渾深厚,內涵於中,雖不顯鋒芒,卻十分篤實,仿似洪濤暗流,悄然涌動,令人莫測高深。其勁力不沾則已,一旦入手,對方就如深陷泥潭,舉動維艱;又似身穿鐵甲,渾身倍覺沉重,變化極難。勁若未發,則無懈可擊,勁若發動,則如巨浪排空,泰山崩裂而至,實無法與之抗衡。


  其三,「熊形」之法還可以練就外堅內壯之神效。斂丹田,真氣充於五內,即可不畏擊打;放丹田,真氣達於四體,則能發勁傷敵。雖無鐵布衫、金鐘罩之名,但比之二者,更利於實戰,實為易筋內壯之法,上乘護體之功也。


  


  五、龍形


  


  譜云:龍有搜骨之法


  龍非實有,乃傳說中之神物。善飛空走霧,九罷翻騰,故曰:「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形精義在於:


  其一,宗法龍之善於變化,顯隱莫測,故拳法必以剛柔相濟,融匯貫通,神用無方為旨歸。「三翻九轉成一體」即言此意。譜論載:「千變萬化,萬變為靈,萬萬變為神」。


  其二,「龍形」之法主宰於腰,仿效龍之九曲三折,身法盤旋擰轉,其發勁就在於腰的極力旋擰而掙出「裹勁」,龍形練的就是此一「裹勁」。所謂「裹勁」就是要在搏戰之中裹其手足、裹其身形、裹其來勢、裹其變化,真如狂風卷葉,拔樹走石一般,將對方捲入我之控制之下,使其打不能打,防不能防,進退兩難,欲罷不行,手足無措,欲敗其敵,只在心意一動之間也。


  其三,心意拳法,強調力由脊發。即通過脊椎的抖動而爆發出強大的內勁,這絕不同於普通的局部發力,它是一種整體的彈抖勁,擊人如放電一樣,舉手投足之間即可致對方子傷殘死命。「龍形」的修煉,就是斂勁入骨的過程。所以功力深湛的前輩高師在盤架行拳之時,都可以隱隱聽見其周身骨骼,尤其是脊柱發出咯咯的沉悶聲,這便是內勁灌注,斂勁入骨的表現。同時也昭示了如何於盤架行功之中修煉「龍形」的秘密,故謂「洗髓易筋,搜骨之法」也。

  六、虎形

  譜云:虎有撲戰之猛

  虎乃百獸之王,其威勢氣概,震懾山林。拳歌曰:猛虎本是獸中王,離窩出洞踞山崗,仰天—地動,便是乾坤亦分張。虎形精義如下:


  其一,「虎形」講究的是一把撲勁,其勁訣在一「決字」,此勁一發,尤如山崩海嘯,長河決口一般,一發而不可收,直瀉千里,縱是高山峻險,亦不可阻其奔騰之勢。其勁渾如鐵澆銅鑄,沉重無比,往往頭、肩、肘、膝、足並舉齊發,攻勢極為猛烈,當之非死即傷,即有金鐘罩、鐵布衫之功護體,亦無濟於事,同樣應手而仆。


  其二,「虎形」打法效虎之撲、掀、蹬、竄、翻剪、擺尾等勢而成,然其中最為切要者,是「虎撲」之法。僅就招法而言,虎撲源自岳武穆王雙推把,乃為拳把技擊之宗法。事實上,在心意拳法的每一把拳式中,無不含有「虎撲」之法,此即譜謂「勢勢不離虎撲」也,離諸「虎撲」拳失其真。

  七、馬形

  譜云:馬有奔踏之功


  馬與人類的關係頗為密切,尤其過去更是如此。因而人們對於馬的習性與動態最為熟悉,效法馬形而演化入拳者,各家各派屢見不鮮。心意拳法之「真形」,重在神意氣韻,故獨取馬之疾蹄千里,奔踏如電之勢。精義如下:


  其一,「馬形」之勁法在於「崩」,如馬蹄之驟然崩直前闖,是為崩勁。拳發崩勁則為崩拳,腿發崩勁則為彈腿。此勁最為暴烈,以之擊人,斷金截玉,地裂山崩,若炸藥崩發一般,穿透力與殺傷力大得驚人。心意拳法中謂此勁:「打前胸、透後背」,其透體傷人,震脈傷內之功實不可小視。


  其二,「馬形」打法講究身法、步法之竄躍奔迅疾如電,拳出如連珠炮彈,腳下踢踏鏗然有隱若風雷,令人望而生畏。


  其三,「馬形」在實戰中尤其表現在「過步奪人」。其步法之迅疾,令對方極難閃避,往往僅見其人身形稍晃,拳腳已至其後。而且還善於欺根拔節,將對方連根掀起,失去重心,而一擊仆敵於丈外之地。

  八、猴形

  譜云:猴有縱身之靈


  猴是一種極其靈活敏捷的動物,與人類十分相近。心意六合拳法取其神意而棄其形表,宗「猴形」縱身之靈與縮身之法。其精義在於:


  其一,「猴形」勁法要在「蓄」勁,手要蓄,身要蓄,足要蓄,內要蓄,外也要蓄,蓄以待發。蓄勁並非不發勁,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出最強的內勁。長期修煉「猴形」之神意,不僅可使內勁蓄髮迅疾,而且還可在實戰技擊中發勁沉重卻又不失靈動。


  其二,「猴形」打法,關鍵是手法與身法的靈動變化。手法講究密集靈巧,變幻詭異,如猴之「抓、撓、撕、掏」;身法講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如猴之躍澗穿林,靈便自如。「猴形」打法在實戰運用中指上打下,聲東擊西,身法著重於「起落」二字,往往令對方莫測高深防不勝防,收出奇制勝之功。心意拳法「低進高退」的打法要訣,在此得到充分的體現。


  其三,對於初習心意拳法的人而言,以「猴形」之神意修煉,可以較快去其拙力,對換勁卓有成效。

  九、鶴形


  譜云:鷂有鑽天之疾

  鷂乃猛禽之一,僅遜於鷹。它身形小巧,性情猛厲,雖不如蒼鷹之有力飛高,但觀其入林取食之勢卻反較鷹更為迅疾準確。「鷂形」精義如下:


  其一, 「鷂形」勁法重在鷂子側翅,鑽天的「起勁」,其勁斜中存正,正中寓斜,雖名「起勁」,實則包含了「摧、挑、翻、展、鑽」等勁力,學起來很難,要練精更不容易。


  其二,「鷂形」之實戰打法,往往是身形與手法突然變化,驟起驟落,如環無端連綿不絕,靈敏迅速,變化莫測,使對方難以捉摸。身形陡然下縮,如鷂之凌空刺地;身手暴然展放,又似鷂子破風鑽天。以周身渾元整勁摧動,將對方插手挑擊飛出。由於「鷂形」身手變化迅疾萬端,閃戰八方,尤其在與多敵對戰之時更是得心應手。



  十、燕形


  譜云:燕有取水之巧


  燕子這種飛禽,十分輕靈逸動。其於長空中急投水,在近水時劃一弧線一抄而下,沾水則起,立時翩翔上飛,此即燕形「取水之巧」。燕形精義如下:


  其一,「燕形」尤重身法的修習。身法在實戰技擊的重要價值是無庸置疑的,譜云:「打人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由此可見一斑。心意拳法,簡而精要,其身法不出「起、落、進、退、反、側、收、縱」八字。「燕形」之身法訓練,重在身體的反側穿行。


  其二,「燕形」之妙還在於身手與勁力變化的輕靈迅捷。唯輕靈,始無遲滯之患,能變化自如,唯迅捷,方可制敵機先,令其防不勝防。


  其三,「燕形」的實戰打法,要訣就在「穿」字。如燕子穿簾,見縫即穿,無孔不入。疾如閃電,間不容髮。


  其四,「燕形」的勁法乃為「抄勁」,抄勁是十分巧妙的勁法,常表現為跌法與閃擊,如抄臂、抄襠,抄腿、抄頜、抄助等。抄勁即輕靈之勁,借勁、引勁、化勁,一抄而敵立仆丈外,真如太極拳之「牽動四兩撥千斤」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wCisHAB3uTiws8KRn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