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魚羹的風味

2019-10-26     美象府

菜場裡的黃魚,分大黃魚、小黃魚兩種。口味很像,不細看,外形也很像,但他們並不是一家人兩兄弟,而是兩個品種的魚。

好的東海野生大黃魚,一尺多身形修長勻停,金光閃閃,神氣得很,所以老秤十兩的金條就叫做「大黃魚」。你如果見過舊時的金條,就會知道有多麼漂亮。黃魚肉夾起來一粒粒的,被形象地叫做蒜瓣肉。老的寧波方言里用「肉頭飄」這個詞來形容黃魚蒜瓣肉口感的靈動鮮滑,一個「飄」字,相當傳神。

大黃魚

紅燒小黃魚

前年過年,表哥送來一條三千元的大黃魚孝敬家母,號稱東海野生。媽媽看一眼,也不跟小輩客氣,道:「野生黃魚哪能有格能滾滾壯個(滬語:這樣胖乎乎的),黃也黃得勿像24K金,最多18K金。現在野生大黃魚老百姓吃不著個,以後勿要再花格種冤枉銅鈿。」當場做了驗明正身,果然魚肉發暗,口感滯,鮮倒還鮮,「飄」是肯定沒「飄」起來。

大海中的野生黃魚長風萬里,與養殖黃魚大腹便便的氣質自然不同,比較過,便知兩者之間差別,不會被價格、品牌或者包裝催眠,人云亦云。

野生大黃魚吃不到了,野生的小黃魚還是有得吃的。老秤一兩的金條,叫做「小黃魚」。大、小黃魚尺寸上差別大,鮮美則不相上下。南方的主婦,日子過得細巧。買到大黃魚,就精心鋪排做松鼠、大湯。買到小黃魚,就返璞歸真清蒸蒸、紅燒燒、干煎煎。不巧買到手指長的小小黃魚,就粗菜細作,拿來拆黃魚羹吧。

薺菜黃魚羹

小黃魚洗凈,去頭,加蔥姜、黃酒,上籠蒸至脫骨,去魚脊骨,仔細剔除腹部大刺,將魚肉拆成二公分左右柳葉條。蒸魚的湯汁濾凈待用。煮蔥姜水適量,加入魚肉、蒸魚湯汁,加鹽適量。打入雞蛋一個。這個雞蛋不用打得太賣力,只需用筷子攪散,蛋清蛋黃尚未充分融合即入沸湯,就能模擬出近似魚蝦蛋白特有的質感。做賽蟹粉,也是用的這般手法。最後勾芡成羹。

冬天做黃魚羹,要加切細的冬筍絲,融一勺豬油,是瓊枝玉樹;夏天做黃魚羹,換成加擇尖的米莧,淋幾滴麻油,是綠竹清溪。

吃黃魚羹一定要配醋,以米醋為佳,紅醋也好。和吃蝦仁配醋一樣,須先從料盞中挑一勺尖的醋,再去舀了魚羹來吃,果斷的手勢保證醋和碗里魚羹不能相互玷染,高手是不會把醋直接加到魚羹里吃的。其間在口味上到底有多大差別,不得而知,而往往正是這一些也許毫無意義的、充滿儀式感的小動作令人深深著迷,並且在不同的人之間,劃出界線。

蛤蜊黃魚羹

阿平最喜歡我做的黃魚羹,家宴有他在,我必定做了款待。滿滿一大碗黃魚羹上桌,阿平彈眼碌睛盯著一人先盛上一小碗,沒人敢多盛。剩下的,他理所當然霸到面前,一人包了圓,亦沒人敢跟他爭。終有一次,阿平讓碗底的一根小刺梗了喉嚨,誰知他滿不在乎地說:人家為朋友兩肋插刀,我為朋友的黃魚羹,喉嚨里可插兩根魚刺!捧場捧成這樣,百般歉疚的我,也不由得大笑起來。

作者:食家飯;編輯:徐無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v1wCG4BMH2_cNUg8c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