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懂草原石人,絕非突厥人的單獨創造,也不是神秘的殺人石

2019-05-21     路生觀史

它們站在草原上寧靜而沉默,有的向這個世界發出了神秘卻有些詭異的微笑,有的凝神自省,仿佛還在思考著自己的未來。它們有男人,也有女人,女人在一葉娥眉里投射柔美,男人甚至一手長劍一手酒杯……它們就是草原石人,但它們來自哪裡?出自何人之手?想要對這個世界述說些什麼呢?

最初的發現和說法

我國最早發現新疆草原石人的,是清朝末年的旅行家徐松。他在《西域水道記》中記載了在新疆伊犁河以西發現石人的經過,並懷疑是古代軍人墓葬的附屬物,與唐代昭陵前的石翁仲一樣。這種說法比較合乎人性,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它們是為逝者「站崗」的,但站崗並沒有多少保護的意義,更多是表明甚至是炫耀逝者的身份的。

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就被漢人引入關內,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製,號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但後來卻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除了人像外,還包括動物及瑞獸造型的石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

這件物什傳說是秦始皇有關,據說他手下曾經有一個勇士,叫作阮翁仲,力氣非常大,個子也很高,達1丈3尺,很威猛,一般人見了害怕。這個人帶領秦軍駐紮在今天的甘肅臨洮,匈奴人非常怕他,從不敢靠近這一區域。他死後,秦始皇非常懷念,就命人按照他的樣子為他塑造了多個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沒想到這些個銅像讓匈奴人仍然害怕,來咸陽出差或者辦事,亦然不敢靠近它們。秦始皇看到了其中的威力,就將它們帶到了墳墓里,從此便有人的塑像為逝者「站崗」的習俗,人們將其稱為翁仲。

草原石人在最初並沒有這種「意思」,但發展過程中一定是有的。接下來的考察就把這變得離奇和豐富了。大約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對新疆伊犁考察時,發現了幾尊石人,經過初步研究之後,他第一次提出了,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觀點。隨後,「殺人石」的說法開始蔓延,依據是《北史·突厥傳》和《隋書·突厥傳》記載,突厥戰士生前殺一人,死後則在墓前立一石,有的成百上千,以此來昭示突厥武士的顯赫戰功。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過於武斷,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沒有先進的測年技術,對草原石人的分布年代並不十分了解;另一方面對草原石人分布區域的了解也非常模糊。以至於「殺人石」的說法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比較流行。

草原石人種類和分布

對於草原石人的分布今天已經非常清晰,它不僅僅局限在新疆,圍遍布整個亞歐草原。新疆發現的200多尊石人,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天山、準噶爾西部山地的博爾塔拉州等10個地州市境內。阿勒泰地區是我國草原墓地石人最豐富的地區,已發現近百餘尊。地理的信息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既然是突厥人所為,為什麼在我國發現的僅限於北疆地區,而在南疆地區基本沒有或者根本沒有呢?

要知道,突厥汗國成立之後,把中亞草原、西域諸城郭國家、蒙古草原統一了起來,並創造了文字——突厥文——這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強大的匈奴和柔然都沒有自己的文字,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語言突厥語,這個突厥語系(也稱阿爾泰語系)橫貫整個亞洲,覆蓋了從東北亞——蒙古大草原——中亞腹地——小亞細亞的廣大地區,這包括了我國長城以北地區和整個新疆地區。而草原石人為何在新疆厚此薄彼呢?顯然,「殺人石」的說法是行不通的。

切木爾切克鄉,又稱作克木齊鄉,位於新疆阿勒泰市西南16公里處,1963年下半年,新疆民族研究所考古組,發掘了切木爾切克古墓葬群中的32座墓葬。參加調查和發掘的有王炳華、王明哲、易漫等考古專家。切木爾切克古墓葬群的發掘對廣泛分布於準噶爾盆地周圍的古代墓葬文化內涵尤其是草原作了首次揭露。

人們發現,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其年代上限可達青銅時代,下限晚至漢魏時期。這就是說,在有突厥人先民但突厥人這一概念還沒有出現的時候,草原石人早就存在了,充其量不過是突厥人繼承和發揚了草原石人傳統。而切木爾切克29尊墓地石人大致代表了阿勒泰地區墓地石人在不同時期發展的兩人類別。

即:第一期,墓地石人產生初期,即青銅時代(公元前1200—700年)。其造型古樸,表現出以圓形臉面為特點的石人雕像;第二期,發展時期,包括了早期鐵器時代,兩漢至南北朝(公元前700年至公元6世紀中葉)。其雕刻逐漸細膩,臉面的雕刻趨向於表現性別特徵,有圓形、方圓及橢圓形面孔,雕刻以人的面部為主。

隨後,人們在隨後,人們又在阿勒泰地區發現了草原石人的第三期和第四期:第三期,興盛時期,主要是隋唐這一時期,又稱作突厥時期(公元六世紀中葉至九世紀中葉)。石人雕刻上出現了圓雕形式,有些石人的雕刻具有肖像化效果,以及表現出帶有程式化的突狀眼睛。第四期,衰落期,主要是五代及遼宋時期(公元九世紀中葉至十一世紀)。石人以線刻為主,雕刻簡單。

隨後,考古學家王博第一個提出一個新的且獨特的「切木爾切克」文化觀點。通過這一觀點,他囊括準噶爾北部青銅時代所有的遺址和採集物,而不考慮這些文物中明顯的多種起源的因素。這就基本推翻了草原石人為突厥「殺人石」的說法,也就是說它是宋以前生活在北疆地區各民族的共同創造,而非某一民族所為。

為什麼在唐朝以後變得稀缺了起來

儘管如此,今天的人們對草原石人保持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有人說它是「會唱歌的天外來客」,事實也是,草原石人確也豐富了草原文化,相貌、服飾、器物的具體形象,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藝術。

它們有的高達通高3米,有的露出地面僅0.6米。有的臉部表情嚴肅,仿佛是威武的將士在保衛和巡視著周圍的草原;有的留著八字須,給了世間萬物一個神秘而又美好的微笑……更為神奇的是,人們還在早期的石人中間發現了女石人——喀拉塔斯墓地有男、女兩尊並列的石人,皆立於墓葬的東邊,面向東。石人僅雕刻出了臉面。男性石人居左,以剪底法顯示面部輪廓,嘴比較大,鼻直,平切底。女性石人居右,以浮雕表現面部輪廓,小嘴,小眼睛……

對於青銅時代石人考古學家們認為,它們可能與我國歷史上記載的「鬼國」人的文化聯繫密切,甚至有人說它們就是古籍記載中的「獨目人」;對於鐵器時代石人,被認為是屬於狄人文化系列,甚至有學者說,它們是丁零人一支的文化現象,同時也不排除為呼揭人文化的可能性。

至於突厥石人的說法是後來才有了的,那也許刻畫的是他們自己的形象,它們或隨葬於墓中,或者守護在墓前,面向東方——那是太陽升起的方向,是可以重新喚起生命意識和力量的地方。也有人說,當本部落的一個首領死後,族人會偷偷將敵對部落墓地的石人破壞掉,然後刻上自己人的形象,表示對敵人的永遠征服。

對於墓地石人的解釋,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一般學者認為,早期墓地上立的石人,首先應該反映的是祖先崇拜,或者說具有人形神的崇拜,具有靈魂保護的意義;晚期的石人是軍事長官,以此來代替祖先或英雄,並認為石人逐漸趨向於肖像化,表現出具體的個體。

至於石人為什麼會在唐以後變得稀缺,甚至在宋以後完全消失,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伊斯蘭教自唐傳入中國,至宋新疆很多民族大多信仰了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是反對肖像崇拜的,石人因而也被其他一些物件所代替。

時代賦予草原石人新內涵

在額敏縣中國和哈薩克邊防線附近的巴依木扎牧場有一尊石人,是一尊女石人。這尊草原女石人由整塊匹花崗岩所刻制,如真人搬大小,兩道柳葉眉,前額如串珠的飾品,是位典型的中原美女,據傳,它的原型就是唐朝女將樊梨花。石人附近是一個高約2米、面積400多平方米的土夯建築,據說是樊梨花的點將台。

歷史在這裡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邊防部隊前些年與當地相關部門合作,在離樊梨花石像2公里處的前哨哨樓左側修建了樊梨花點將台石碑,碑上刻有樊梨花西徵到此平定突厥進犯征戰故事的碑文。站在這裡,人們似乎可以看到當年的樊梨花揮斥方遒、指揮若定的威武形象,以及西征大軍兵強馬壯、浩浩蕩蕩的空前盛況。

石人在這裡不單單是石人,而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女英雄。對此,我們要說的是:有時候,有些歷史被說著說著就說歪了,而歷史本身一直期待著正途的回歸。邊防部隊的做法當然有著演繹的成分,但它卻是對歷史的正解,所謂草原石人或者說是突厥人的殺人石,沒有什麼能比把它們理解成為祖國戍邊的勇士更正道和美好的了。

歷史,在這一刻找到了它的作用與價值,有了更多的內涵,這除了具有歷史本身的進步,還代表著社會的更加文明。(文/路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t5P-2sBmyVoG_1Zs3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