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是一位男生,看上去將近20歲了。是由媽媽帶到諮詢室的,他看上去有很明顯的焦慮症狀,整個人的狀態給人是焦躁的,而不是平靜的。諮詢室助理帶領他們來到諮詢師的諮詢室內,順便給他們倒了茶水,來訪者在喝茶水的時候,整個手部是顫抖的。
諮詢師運用熱情的語言讓來訪者和來訪者的媽媽感受到了親切和溫暖。來訪者稍微感受到了這種溫暖,於是手部不是很抖了,顯得比較坦然點。
來訪者的媽媽說來訪者這種情況已經有半年了,這半年來,自己的兒子總是焦慮,而且有時候問他為什麼焦慮,他也說不上來。自己當媽媽的也是非常著急,但也沒有辦法去幫助他,於是就帶他來做諮詢了,希望諮詢師能夠幫助他,緩解他的焦慮症狀。
一般情況下,焦慮是帶有一種莫名的恐慌和莫名的不安,內心產生一種焦躁的感覺,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諮詢師讓來訪者的媽媽先到諮詢室外面等候,諮詢師要先跟來訪者做一個簡單的溝通和交流。
諮詢師詢問來訪者,第一次產生這種焦慮感是什麼時候,是因為什麼事件引發的呢?來訪者說:「在半年前,自己要參加單位的一個培訓考試,這場培訓考試關係到自己的晉升。但是在考試的過程中,自己的手部突然顫抖,突然大腦一片空白,不會做題了,於是就開始焦慮起來。」因為是關係到自己的前途考試,但是因為這次焦慮感而失利了,自己內心很難受,隨後的時光里,自己就變得異常焦慮起來,而且成為一個常態了。
諮詢師跟來訪者解釋道:「這是一個重大刺激事件引發的焦慮,而且這種焦慮感會讓自己長期陷於那種不甘的狀態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沒有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走出來,而讓自己深陷其中了。」那麼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來說,首先需要解開當時的那個心結,當時考試手抖焦慮不是自己的錯,而是由於身體方面的原因臨時導致自己出現了狀況。對於目前的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需要進行一個思維的調整。
諮詢師繼續運用認知行為技術幫助來訪者矯正之前的不合理信念,在首次諮詢要結束的時候,諮詢師讓來訪者的媽媽進來,並讓來訪者的媽媽根據「三個定則」要求,幫助來訪者緩解當前的焦慮症狀。
第一定則:自己不抱怨、不焦慮。來訪者已經很焦慮了,這時候如果媽媽還繼續焦慮的話,那麼就會增強來訪者的焦慮症狀,不利於緩解焦慮情緒。對於生活的種種瑣事,來訪者也不要進行抱怨,因為抱怨帶不來任何事情的改變,相反會添油加醋。
第二定則:學會傾聽來訪者的訴求。來訪者始終處於焦慮症狀,那麼整個人都是不安分的,是多動的,是需要一個宣洩口的。這時候作為媽媽,可以安慰來訪者,讓來訪者把心裡話都說出來。而媽媽此刻的角色是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不用去過多的評價和說出自己的大道理。讓來訪者感受到一種舒適感就行。
第三定則:幫助來訪者制定長期計劃。上次培訓考試的失利是對來訪者的一個巨大打擊,但是從人生的長度看,這點挫折只不過是人生的一點點小米粒而已,根本不用掛在心上。讓來訪者學會站在終局思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自己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夠讓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刻獲得心中所想。
來訪者根據諮詢師的認知技術調整,和媽媽的「三個定則」落實,來訪者的焦慮情緒狀態變得很輕微了,而且能夠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每個人都有焦慮情緒,每個人的焦慮情緒都不一樣,在一些重大場合下,很多人都有焦慮情緒。
在第二次回訪的過程中,來訪者的焦慮情緒明顯感覺到一個大的變化。從剛開始來的顫抖,到現在的談笑自如,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也是對自我情緒控制的一個提升。焦慮來了,不用太過緊張,相信有辦法可以去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mp-fW8BMH2_cNUg1M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