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代英特爾 Comet Lake H 評測:最好的筆記本酷睿 CPU

2020-04-28     專門網

英特爾十代Comet Lake H是如今遊戲筆記本中最好的酷睿i7了,也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了。

有八核十六線程的Core i7-10875G,英特爾終於為遊戲玩家和重量級用戶提供了他們夢寐以求的Core i7。在以前,英特爾把八核的專利只留給了Core i9的買家。有了Core i7-10875H,經濟稍微寬裕點的也能縱享奢華。

英特爾的這次牙膏並非發自真心。有個叫Ryzen 4000的7nm晶片,上個月一發布,就震盪了整個筆記本市場。

由Mark Hachman詳細記述了Comet Lake H的新故事,重點將參數匯總成為一張表。Core i5系列變化不大,只提升了頻率。中檔次的Core i7也一樣。

在首發當日,我們沒有拿到頂級的Core i9-10980HK,但也幸運的是,Core i7-10875H反而更會成為甜點級產品。

測試方法

筆記本處理器的測試方法和台式機還是有所區別的。在台式機里,測評可以控制GPU、SSD、RAM、甚至散熱,一切都可以錙銖必較。

每台筆記本,則都是定製的平台。如果想要單一變量來測評,只有在廠家提供了同一模具,兩種不同處理器的情況。

在測試筆記本處理器時,是無法控制大小和重量的。更大更沉的筆記本可以提供更好的散熱和電源。要和輕薄的筆記本比較就不公平了,因為為了保證溫度,通常輕薄的筆記本會降低頻率運行。

即使如何,如果瓶頸是由CPU導致的情況,還是值得衡量CPU的性能的。

測試用的機器是技嘉最近更新的Aero 17 HDR。有著17.3英寸,UHD 4K螢幕,滿足HDR400 Vesa標準。剩下的配置,包括Core i7-10875H,16GB DDR4/2933雙通道內存,以及英偉達的GeForce RTX 2070 Super Max-Q顯卡。

測試中我們使用了遊戲模式來控制風扇速度,並將CPU和GPU都設置為max。我們集中測試了CPU的情況來看看十代Core i7的性能。同時,也跑了一些GPU測試,因為對GPU的期待很高。

十代Core i7 Comet Lake H 性能

測試用的是Maxon家的CineBench R15。這款多核跑分軟體與Maxon專業級Cinema 4D的測試同源。儘管3D建模並不是日常使用場景,我們還是喜歡Cinebench R15 因為它可以提供持續穩定的多核工作負載。

最新的10代Core i7的結果很可觀。正如所見,Core i7-10875H非常接近高端的Core i9-9980H了。

Cinebench R15老當益壯,軟體發行7年了,應付筆記本處理器還可以。因為筆記本處理器並沒有像台式機一樣核心井噴。當然用最新版的Cinebench R20就沒有問題了。除了更新了Maxon家最新的Cinema 4D引擎,加入AVX512後,跑一遍的時間也翻了三倍。這樣,也能測出來處理器在高負載下究竟能當幾秒真男人。

如上圖所示,新款十代Core i7在Cinebench R20下的成績好於Core i9-9980H,i7好於上一代i9,這對消費者來說是顯然是好事情。

英特爾有點吃不消Cinebench的多核測試,但對單核測試遊刃有餘。測試結果類似,要知道目前大多數軟體仍然對單核性能十分敏感。

十代Core i7-10875H勝利了,比一些帶9的還要高——甚至比過台式機的Core i9-9900K。這也說明了十代處理器的睿頻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無獨有偶,在Costco大小的機箱裡專注於CPU的測試也得到類似的結果。我們只真是一部分,尤其是V-Ray/V-Ray Next相關內容。這兩款都是用在實際的電影和商業環境的專業級渲染引擎。

Core i7-10785H還沒發比過Ryzen 9,但記住這是一款Core i7。處理器的實際性能和定位相當契合。在V-Ray Next中,十代Core i7吊打了只有六核的九代Core i7以及八代Core i7。

如果你想看更多的渲染測試,這裡還有POV-Ray 3.7。同樣,十代Core i7也在與九代八代同堂競技表現良好,只不過桂冠被Ryzen 9 4900HS奪去。

對十代Core i7來說,真正的主場在單線程性能。5.1Ghz的boost頻率把風光占盡。

對於現有的測評工具都有一個通病,就是運行時間過短。有時候你想要知道筆記本在壓力下會不會翻車。我們在H級別還是四核的十代,用的是Handbrake文件轉換來測試。由於核力的提升,以前需要45-60分鐘的任務,現在20多分鐘就能搞定。這對大多數筆記本來說足以加熱到降頻運行了。

在HandBrake的摧殘下,十代Core i7-10875H的表現如何?依然吊打六核,但落後於Ryzen 9 4900HS。

那遊戲性能呢?

我們知道,你想知道十代Core i7的實際遊戲表現。但要提醒你的是,不要把CPU和GPU分開考慮。因為遊戲更多的會說到來自GPU的影響(和散熱)因此沒法直接下定論。

作為參考,我們在筆記本CPU和GPU的綜合測試中使用Quake II RTX。儘管測試因頻率會有起伏,內置更強的光線跟蹤的GPU總是會贏。

這是古墓麗影崛起的測試結果,在DirectX 11模式下運行。儘管GeForce RTX 2070 Super Max-Q會在某些時候超過RTX 2080 Max-Q,但在RTX 2080面前就是弟弟。

我們運行了一些合成測試,比如3DMark Time Spy的處理器測試,結果是Ryzen 9 4900HS更勝一籌。不過,我們相信十代Core i7在遊戲中會如魚得水,畢竟有著得天獨厚的高頻率。

核顯的編碼性能

現代筆記本處理器的集成顯卡,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用作遊戲或者內容創作——因為工作都被獨顯搶了。但對視頻編碼,繼承的顯示核心還是能派上用場的。

儘管Core i7里的顯卡並不新鮮,但我們仍然想知道QuickSync的性能和AMD的Video Coding Engine到底誰更強。

我們決定使用中立的HandBrake 1.3.1來作為裁判。這款開源編碼軟體同時支持英特爾的QuickSync, AMD的 VCE 和英偉達的 NVENC。測試使用開源電影鋼鐵之淚的4K電影來壓製成H.265預設下的1080p 30fps視頻。

首先,是CPU編碼,贏家是AMD的Ryzen 9 4900H,十代Core i7緊隨其後。六核的處理器則被拉下很遠。

之前的測試是純CPU的較量,下面加上UHD QuickSync和Zen 2 VCE再測一次。

看來是AMD 的VCE與Zen 2的組合再次勝出。我們原以為英特爾自家的處理器性能應該差不多,但處理器核心確實有著明顯的影響。

我們還測了HandBrake下英偉達的NVENC引擎。對於同一款RTX顯卡來說,還以為測試性能都差不多,但和英特爾一樣,處理器的核心數還是有著顯著的影響。


AI 性能


我們的測試繼續進行,這次是Topaz Lab家的Video Enhance AI,把一個90秒,720p的視頻轉換為高清。這款軟體用機器學習和英特爾的OpenVINO來顯示逐幀分析以擴充至1080p解析度。這款軟體暫時還不能用上英特爾的DL Boost,當設置為CPU時,對核心數量的依賴十分顯著。測試期間, CPU利用率在100%的時間長達五個小時。

結果上,Ryzen 9 4900HS要比十代Core i7略勝一籌。我們以為六核心的處理器會落後很遠,但結果十分意外。

接著還測試了Topaz Video Enhance AI在GPU運行4K的情況,這更符合實際的使用場景。

只用GPU提升150%的畫質超過了5個小時,而十代Core i7和GeForce RTX 2070 Super Max-Q合力下提升400%畫質則只用了85分鐘。

結論


現在可以畫下句號了:十代Core i7 是有史以來主流檔次最佳選手。下面我們會丟幾個表格來證明一下。

例如用Cienbench R15運行1-x個線程的CPU測試。這個測試能把CPU的優勢體現的更明顯。因為如果處理器在輕負載下高頻,而在高負載下低頻運行,你會看得一清二楚。

首先是比例的不同,在遊戲玩家青睞的十代Core i7和九代i7-9750H之間,前者在任何負載下都更加搶眼。

我們也對比了九代Core i9-9880H。十代在低負載下完勝,但i9則是勝在多線程。

當然,還有7nm的大象級別Ryzen 4000。儘管拿Ryzen 9和Core i7並不算公平,但這只是一款低功耗的HS版本,而不是全能耗的H版。3.5磅的機身比起5.8磅的也有散熱不足的劣勢。

要知道,在這個Core i7滿天飛的年代,要感受到進步,只能通過時代變遷。比如這張第一代Arrandale雙核i7開始到第十代Comet Lake的八核對比圖。Core i7 已經這麼多代了,但在四核時代停留了這麼久,如今總算開始邁步向前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mi6wXEBfwtFQPkd2O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