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圭武
圖:來自網絡
楊德本老師是我在一中讀高中時的班主任。在高中兩年的學習期間,楊德本老師質樸嚴謹的作風和善良寬厚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8年,縣上決定在全縣選拔一些學習尖子,到縣城中學進行重點培養,當時縣文教局對全縣初中生進行了統考,其中一中招了四個重點班,二中也招了四個重點班。我所就讀的學校,考上重點班的除了我之外,還有劉輔承、謝有倉、宋芳霞三位。其中謝有倉分到了二中,我和劉輔承、宋芳霞分到了一中三班,班主任就是楊德本老師。
初次見到楊德本老師,感到很嚴肅,不苟言笑,我們學生也不敢輕易問候。但隨著接觸的增多,感到楊老師其實是很隨和的,也沒有一點架子。
楊德本老師平時穿衣服很樸素,但很整潔。一身藍色衣服,帽子也是藍色的,工工整整,就像一個軍人打扮。若和現在老師的穿著相比,簡直就是一個是中世紀,一個是後現代。
其實,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老師們的打扮都是很傳統的,楊老師就是他們這一代人中的一個代表。
在高中兩年期間,楊老師是給我們上語文課。楊老師上課很有特點,嚴謹中不失風趣,樸素中帶有高雅。板書是一板一眼,寫字很工整,是標準的楷書。普通話雖然不是太標準,但也是字正腔圓,讀課文很有韻味。
我當時在班上語文成績是中上,但作文寫得比較好,經常被楊老師作為講解的範文,這對我以後作文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作文本上也滿是楊老師寫得很工整的批語,包括一些標點符號的修改,錯別字的修改等,都是一筆一划,非常仔細。
現在想起這些事,既讓我感動,也讓我慚愧。感動主要是因為那個年代的老師,有許多優秀的品質是值得以後的老師們好好學習的;慚愧的是我們這一代人與他們相比,簡直相差很遠。
在高中期間,我在班上生活是比較緊張的,但楊老師很注意照顧我。學校放假期間,往往需要一些學生看校,學生也可掙些收入補貼學習和生活。
當時我由於家裡經濟緊張,就給楊老師說想看校,楊老師就給校長反映了情況,兩次給我爭取到了看校機會。這些雖然是小事,但令我終生難忘,因為一些機會就能照亮和溫暖這個蒼涼的世界。人生就是由許多小事組成的,沒有小事,就沒有大事,正是這許許多多的小事,才反映了一個人的偉大和高貴。
高中畢業後,班上學生發生了分化。一部分考上了大學和中專,一部分回到了原村莊務農。記得在1981年,一些同學吆喝了一部分班上同學在縣城聚會了一次,當時到的不到一半。
隨後,同學們也看望了我們的任課老師和班主任,感覺楊老師沒有變化,但我們的心裡卻多了一份離別的惆悵。也許人生就是盛宴,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最終都是曲終人散,但老師和同學的情誼卻是永恆的,因為這是精神的紐帶,而精神是永恆的,它不會隨物質的消失而消失。
如今,離高中畢業已經過去30多年了。想起這30多年的風風雨雨,可謂感慨萬千,一言難盡。如今這世道,真可謂世風日下,腐敗叢生,像楊老師這樣的人還能有幾個?
幾十年過去了,歲月不饒人,想到楊老師也更老了,作為學生,也不知道此時對老師說什麼好,也許無聲勝有聲。
作為老師,楊老師永遠是我們學生學習的榜樣,也永遠是我們學生人生的楷模。這裡真誠祝福楊老師健康長壽、家庭幸福、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