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清平樂》所淡化,大宋的盛世繁華,都在他寫的「詞」里

2020-05-10     鯨看

原標題:被《清平樂》所淡化,大宋的盛世繁華,都在他寫的「詞」里

隨著如今國產古裝劇的製作精良,認真考究,貼合歷史審美,使越來越多的觀眾路轉「粉」,劇中的江湖俠義、兒女情長、國家社稷都能喚起我們的民族記憶,服化道的用心設計更是能較好的反映歷史原貌,這樣的電視劇無論是否有流量明星撐台面,都能成功地獲得很高的收視率。

曾為爆款的《知否》、《延禧攻略》、《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九州縹緲錄》等古裝劇,以專業的服飾道具、符合歷史的建築、民俗、文化深受觀眾喜愛。

而先前熱播的《清平樂》更是不負眾望,開局便拿下了豆瓣8.2的成績。很多愛看這部劇的觀眾,不僅被其展示的還原度極高的宋代官場服飾給震驚,同時,還能欣喜的看到跳出小說外,該劇還原的一番「肉眼可見」大宋盛世繁華的景象。

宋朝經濟發達到什麼程度?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清平樂·金風細細》

這部劇的歷史背景,是在北宋年間,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以及科技最繁榮富裕的時代。很多朋友在問,只知道是盛世繁華,但究竟宋朝的經濟發達到什麼程度並無概念。

據記載,宋朝當時的GDP總價值比例占世界總量的22.7%,一個國家的GDP在世界中就能占有如此高的份額,其財力可見一斑。其中人均GDP為450美元,而當時的西歐也才400美元。

而宋真宗在位時,邊疆貿易紅火,儘管占地面積和人口比不上唐朝,但在無天災人禍時收入卻比唐朝高出七倍,就算遇到災難頻發的時期,其收入也是唐朝的三倍多。名副其實的有錢人!如果從經濟發展方面來講,可以說宋代的經濟體量要遠超於唐代,並且在經濟模式、商業形式,以及發展趨勢方面都要比唐代更具有研究價值。

雖然北宋時期經濟一直不錯,但軍事力量卻一直都比較羸弱,為了自保,宋朝統治者不得不以「歲貢」的形式,與少數民族政權保持和平相處的關係。

雖說北宋這種現象,也算的上是傳奇了,但更能體現傳奇的便是北宋的文學。宋代文學中,成就最高的是詞。據《全宋詞》所載,詞人有一千三百多家,詞約二萬首,內容極其豐富,風格形式多樣藝術造詣高超,這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有人說宋詞就像現代的高清紀錄片,不僅記錄著詞人們飲酒的過程與細節,也同時暗示著宋朝繁華盛世背後的和平年代。還記得晏殊的一首《清平樂·金風細細》最是喜歡,「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微微秋風吹拂,梧桐樹葉飄飄下墜。初嘗香醇的美酒人很容易就有了醉意,只好在小窗前躺臥酣眠濃睡。

如此愜意又美好的生活,出自宰相之手,相位之尊,間為小歌詞,得花間遺韻。頗有意境,晏殊詞的閒雅風格和富貴氣象,雖然筆觸精細,卻能看出此人內心的敏感,和當時宋朝的和平閒恬淡生活。一個宰相在秋天剛來時寫下一首詞,體現著一種舒適而又略帶無聊的感觸,還坐在窗前酣眠濃睡,想必也是國泰民安之景象。

晏殊憑什麼受到宋真宗的偏愛?

一曲清歌滿樽酒,
人生何處不相逢。
——《金柅園》

最近剛剛熱播的《清平樂》出現了眾多北宋名臣的身影。其中,晏殊的雖不是該劇主角,但他那含蓄內斂、處變不驚的性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晏殊在眾多才華橫溢的文人中總能脫穎而出。

5歲便寫的一手漂亮的詩文,因而被稱讚為「神童」。14歲晏殊在江南按撫張知白的推薦下,參加了殿試,神色毫不膽攝,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宋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意思是不管考成什麼名次都是進士。放在現在就是15歲考進了名牌大學,名副其實的小神童。

而之後的詩、賦、論考試時,小小的晏殊更是上奏「坦白「:我曾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我。」這要是跟普通人一看是做過的題,不知道該多慶幸自己押題押的准呢。而正是他的真誠、才華和自信受到真宗的讚賞,小小年紀便得到青睞也是自然。

晏殊步入仕途後,獲得的第一份官職是秘書省正事,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三四年後,晏殊授任太常寺奉禮郎,八品官員,每月俸祿約15貫錢(兩銀子),與清朝的一品官員持平。掌管禮樂的機關,主要負責祭祀活動。同年,晏殊改任光祿寺丞。負責皇室膳食,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六品官員,短時間內,連升二品,可見皇帝對他的信任。

面對宋真宗的偏愛,晏殊並沒有有恃無恐,他的可貴之處便在於做官之後依然能嚴格要求自己,學習精進一以貫之。官之初,大宋國富民安,皇上就放任朝臣自由開展各種宴飲聚會,供朝廷官員宴飲遊樂。但晏殊從來不參加同僚們的宴飲聚會,每天晚上都閉門在家讀書,或給家人們講習詩書。

對此,晏殊對皇上解釋道:「他並非為臣和別人不一樣,也並非為臣不喜歡宴飲遊樂。只是因為囊中羞澀,沒有錢去和他們同歡同樂罷了。」這一份坦誠與上進,再一次獲得了皇上的肯定。

然而,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就在我們以為晏殊前途一片大好之時,傳來了晏殊的父親去世的消息,按照當時朝廷為官的禮儀制度,晏殊必須辭掉官職守喪3年,對其的「職場」之途影響很大,好在宋真宗非常欣賞晏殊,沒有讓他守滿3年,便把他調回都城。看似被偏愛的晏殊即將大展宏圖時,他的母親又去世了。晏殊希望為母親守喪,盡到一個兒子的孝道。宋真宗不同意,將他調為從五品的太常寺丞

平步青雲、升至宰相,晏殊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吸引了皇上,又以真誠、耿直打動了皇上,而後宋真宗還將其選為太子的老師。即便身上擁有眾多標籤,但晏殊依然謹慎做人,從不驕傲張狂,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晏殊,個人認為很有代表性,戴上烏紗是剛正嚴謹的大臣,脫下朝服是溫柔多情的詞人。在晏殊的世界中,官場雖得意,但情場卻惆悵又失意……

晏殊的一生該用什麼詞來形容?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浣溪沙》

在晏殊眾多的詞中,極少出現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營造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七分淡雅相思,明凈圓融,三分對多彩人生的內心體驗,耐人回味。王灼在《碧雞漫志》中稱其為:「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籍,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其無比。」此話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晏殊詞作品的風格特色。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晏殊,筆者覺得應是——孤獨

晏殊的作品,很多人都會讀出一種惆悵,時而傷時,時而相思,說不上的憂傷。其實細品他的人生經歷,或許就能夠理解他的心境。中年為官期間,三度被貶。二十四歲因指責自己上司不該升職被貶一年;四十二歲因仁宗獲悉「換太子」內幕,遭受牽連被貶;晚年因和歐陽修的恩怨被彈劾。

人生不能事事皆順遂,縱然是富貴閒人,卻也有旁人不知的小故事。雖在仁宗朝一直做到宰相兼樞密使,可謂權傾朝野,但他的感情依舊無所依託,縱使一人之下,卻不知與誰言歡?據考證,晏殊曾三度娶妻,但三位妻子都因為各種原因不幸去世,他曾真愛過的一位歌女卻因自身地位卑微不得不與之分離。這樣的孤,讓他擁有剛正嚴謹,且不拘泥於其它羈絆的政治決斷。這樣的獨,也賦予他比常人更敏感的多情感懷。

《浣溪沙》是晏殊詞作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它傷春惜時,也抒懷留念。傷春,一年又一年,花落燕去,人散情離,對於晏殊來說,這種流逝消亡最為痛心,因為他深有體會。燕子何時才能歸來,即便歸來,它還是去年的那隻嗎?若與她再次重逢,她對「我」的感情還是以前那樣嗎?

「窗間斜月兩眉愁,簾外落花雙淚墮」、「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陽借出胭脂色」、「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此等細膩又敏感的感情,可以說在人生道路上,他是一位真正的孤獨者。

孤獨而感性、細膩又敏感,晏殊生活的標籤看似「柔弱」,但在朝堂上卻截然相反,他能坐上宰相職位,並不只靠著上面的偏愛,晏殊在政治上還是頗有自己堅持的。慶曆三年(1043年),宋夏交戰中,宋軍三次大戰皆敗。宋廷想結束戰爭,但元昊仍不肯稱臣,還向宋提出眾多要求。韓琦、歐陽修、蔡襄等人都認為不能慣著西夏,但晏殊卻力斥韓琦,還跟仁宗說大臣們已經統一意見了,接受西夏的條件。雖然這事兒並非能顯示晏殊的魄力,但連續三次的戰爭中,受災難的還是百姓本身,也正是因為晏殊的堅持,讓百姓們有了喘息的時間。

有人評價晏殊的政見追求息事寧人,維護穩定,但身為宰相的使命難道就只有開疆擴土,建功立業一條標準衡量麼,不盡然,與其苦苦求他人眼中的成功,不如追己內心一生平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的一生雖然政績平平,但卻給後人留下了清風明月的好時光。

時光匆匆,我們似乎沒有時間細細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又有著怎樣的輝煌歲月。但卻在他漫長的創作過程中,體會到他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平淡、是真誠,給人以風雅清麗的悠然生活。

如果客觀地評價晏殊,或許歐陽修的一句「優遊富貴五千年,始終明哲保身全。」最為客觀。「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那些錦繡的往事都依然塵封,而那個小園香徑獨徘徊的身影也漸行漸遠。幸而還有一部《珠玉詞》遺留在人間,只在字裡行間,伊人未逝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eB6CXIBnkjnB-0z1f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