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強好勝的人,往往難有大出息

2019-09-30     話書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這句話說的是,知道剛強的雄,而寧願處於柔弱的雌,如此,可以作為天下的溪壑,使眾流歸注。能作為天下的溪壑,常德就不會散失,而復歸於嬰兒狀態的自然。知道光明的好處,而寧願處於暗昧,如此,可以作為天下的山谷,容納天下的污垢。能作為天下的山谷,常德就永遠充足,而歸於淳樸的狀態。真朴的道分散則成為萬物,聖人體驗到道的純樸,遂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順應自然而行,無為而治,而不是設施造作,支離割裂的。

老子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觀察宇宙的自然現象,發現天地萬事萬物,一到強大盛壯的時候,便開始趨於衰敗,而呈強鬥狠的人,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因此,老子以剛強為戒,主張守柔處下,是從自然界生、成、住、滅的現象,考察體會而得,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深思。




老子主張守柔處下,一方面從人的生理結構來看,另一方面則從自然界的生長現象來看。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說的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就變為僵硬了;花草樹木生長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後就變為枯槁,可見凡是柔弱的,都是屬於能生存的一類,凡是堅強的,都是屬於會死亡的一類。

老子舉軍隊與樹木為例,軍隊強大,則恃強而驕,反而不能取勝;樹木強大,為工匠所需,容易遭受砍伐,所以老子得到一個結論:凡是強大的,反而居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處在上位。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性情剛暴的人,不得善終。天下任何事物,有時表面看來是受損,其實是得益,而表面科來得益的,而實際上卻是受損,王公貴人知道這個道理,因此寧願自損,自稱是孤、寡、不轂,以求謙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駕馭天下最堅強的東西。世上的東西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任何可疑的東西,都不會勝過水,所以《道德經》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的特質,不只是柔弱,而且善於自處卑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使天下的河流奔往匯歸,是因為他善於自處低下的地位。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的人、上德的人像水一樣。水能滋養萬物,但是不和萬物相爭,蓄居在大家所厭惡的卑下之處。水有了這些特性,所以很接近「道」。是非總因強出頭,老子主張柔弱的哲學,告誡世人不要過分爭求好爭的人,什麼都爭不到,即使爭到了,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安和痛苦,而不爭的人,內心一片祥和安樂。同時,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沒有人和他爭。

太剛強、太猛烈的東西,是容易被摧毀、被消滅,用剛強和猛烈的手段,也不容易成功。相反的,用柔順、溫和的手段,反對的壓力最少,也最容易成功。

雄尊而雌卑,雄剛而雌柔,雄動而雌靜。知雄守雌,即知尊守卑、知剛守柔、知動守靜。「知白、守黑」,知道光明的好處,而寧願處下暗昧。

爭名利,爭得失,爭是非,都是起於分別心。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好計較的,錢要賺多少才夠?不滿足的人,再多的財富,都嫌不足。天下—得一失,人生難免會有很多缺陷,人生難免會有很多的問題,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寬。不管是個人的修身,或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應當謙讓不爭,守柔處下。剛強易摧,爭強好勝的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TM6mW0BMH2_cNUg0q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