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反覆發作,怎麼打?

2019-11-23     農林衛視

白粉病是大棚草莓常發病害之一,它屬於空氣傳播型病害,寄生能力又強,適宜條件下可大量發生。

入冬以後,低溫寡照天明顯增多,為該病的發生提供了條件。溫度偏低、棚內相對濕度大時有利於孢子不斷產生,反覆侵染,致使該病暴發成災,各位果農朋友們應注意防控。

田間典型症狀

葉片白粉病初期症狀

葉片白粉病中期症狀

葉片白粉病後期症狀

葉片受害:初期生成白色近圓形星狀小粉斑,葉背上發生量更大;中期時隨病情加重,多個病斑相互匯合,白粉密布,葉緣逐漸向上卷;後期病斑轉為紅褐色,葉緣萎縮、焦枯。

花器受害:花瓣變為紫紅色,不能開花或不能完全開花;花萼感病後萎蔫,影響授粉,幼果不能正常膨大而乾枯。

葉柄白粉病

果柄白粉病

葉柄、果柄受害:常可見病部覆有白粉,隨病情發展向外擴展。

幼果白粉病

成果白粉病

果實受害:最明顯的特徵是著色白粉,幼果期感病果實硬化畸形,影響著色;成果期感病失去光澤,無商品價值。

發病過程詳解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的生活史 資料來源:楊俊譽

病菌在寒冷地區以子囊果隨病殘體越冬,也可在大棚內越冬。溫暖地區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危害越冬或越夏,成為翌年初侵染源。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的生活史包括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無性世代發生在每年的4~8月;有性世代一般在8月份至次年的3、4月份左右。

從發病時期來看,10月上中旬為初發期,12月下旬進入盛發期,至翌年5月均有發生。

菌絲體或分生孢子萌發以後不必借道傷口,可以通過氣孔或直接侵入進寄主器官的表皮,所以葉片感病時葉背發病較重。

發病規律探究

品種:明寶、甜查理、吐德拉、全明星等草莓品種高抗白粉病;連童、明旭、櫪乙女等表現為中抗白粉病;章姬、達娜等品種表現為中感;豐香和紅珍珠等則表現為高感。

氣候因素:該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在乾濕交替情況下,常使白粉菌菌源大量流行。光照差時,如遇連續陰、雨、霧、雪等少日照天氣,十分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蔓延。

植株狀況:連作、未及時摘除老葉和病葉、偏施氮肥、植株嫩綠、栽植過密的發病重。

關於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農業防治:選種抗病品種;在定植緩苗後至扣棚前,摘除老、殘、病葉,並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水肥管理上控制氮肥用量,可以用含腐植酸、海藻酸的海精靈生物刺激劑結合平衡型水肥淋水或滴灌,起到均衡營養,提升抗逆能力的作用;覆膜後在太陽出來時要及早揭膜,長期陰雨時也要排濕,保持棚膜潔凈,有條件的陰雨天可通過補光來增加光照;冬季夜間注意保溫,維護草莓適宜生長的環境條件, 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可選用活土君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黴菌等噴霧防治,每5~7天一次,連續防冶2~3次。

化學防治:花前用保護性殺菌劑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預防;開花期不宜噴霧,可改用硫磺熏蒸,陰天低溫時可連續熏蒸;果期可選用醚菌酯、唑醚·氟醯胺、醚菌·啶醯菌、苯醚甲環唑+醚菌酯等,注意水打足,葉的背面和芽的空隙間都均勻著藥,打藥時可配上安透等助劑,提升展著性。

來源:農業助手(ID:nyzs360)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PJKl24BMH2_cNUgsM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