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最近有個詞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了,「負利率」。
好像隨便刷刷公眾號,就能看到一個文章的標題寫著——負利率時代到來了。
聽著怪嚇人的,到底是怎麼個情況,小寶今天給大家說說。
啥是負利率?
這個其實挺好理解的,首先「零利率」就是存錢沒有利息。
存100塊錢,零利率的話,哪怕是存100年取出來也還是100塊錢。
而「負利率」比零利率更誇張,指存錢還得倒貼利息。
大家敢想嗎,存100塊錢到銀行,1年後取出來可能銀行只給你95塊錢,錢還縮水了。
反過來,我們找銀行貸款,按理是每年要給銀行付利息,在負利率的情況下,變成了銀行貼利息給我們,鼓勵我們找他貸款。
這可不是小寶瞎扯哈,
今年8月,丹麥的德蘭銀行就推出了負利率貸款,房貸利率是-0.5%……
(丹麥德蘭銀行)
不過這就是負利率的全部情況了嗎?
不是哈,前面所說的叫做「負存貸利率」,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種情況分別是「負政策利率」和「負債券利率」。
負政策利率是指,商業銀行把錢繳存在央媽那,是要貼錢貼利息給央媽的。繳得越多,貼得越多。
而負債券利率則是說,發行的債券,收益率為負。這種情況歐洲那邊不少,比如瑞士、德國、丹麥他們的國債……
哪有「傻帽」買負利率債券?
誒?既然國債利率是負的,哪還會有人這麼傻去買,把錢放家裡不更好嗎?
嗯,這個問題蠻經典的。
大家要了解一點,雖然債券票面利率是負的,但可不代表買這種債券就賺不到錢哈。
投資債券除了有「票面利息收益」,還有「資本利得收益」。
資本利得收益,說白了就是買賣債券帶來的收益,債券沒有收益,但如果債券能賣個高價出去,也還是有賺頭的。
就像有的人投資房產,不是為了那少得可憐的租金回報,而是看中未來房子升值,轉手的時候能賺到的差價。
可誰又會這麼傻,花比原來更高的價錢買之前所發行的負利率債券呢?
就是當後面發行的債券,利率繼續往下走,比原來的債券利率更低的時候,之前發行的債券 價格就會上漲了。
舉個栗子:
小明今年買了一個5年期的債券,買的時候是100塊,利率是-5%。
第二年小花也準備買一個5年期債券,同樣100塊,但利率是-10%,明顯比小明那個虧得更多。
那么小明手上的債券就比原來值錢了,可以按照105塊的價格賣出去,賺5塊錢。
而要是小花要買的新債券利率更低,比如-15%,小明的債券就更值錢,更能賣出高價。
所以雖然利息要倒貼,但如果未來利率繼續下行的話,債券漲價了還可以通過轉賣債券賺錢。
為什麼要弄負利率?
負利率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刺激經濟。
大家想想,當銀行的存款利率為負的時候,我們存錢的意願就會下降,倒逼了老百姓把錢拿去消費或者去做投資。
而當政策利率為負,商業銀行把錢放在央媽那要罰息的時候,銀行就只好更積極地去放貸,讓市場活躍起來。
另外貸款利率下降到負的時候,大家也會更樂意向銀行借錢買買買,消費也好,購置資產也好,都行。
畢竟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投資和消費被刺激了,經濟也就上來了。
我們國家實行負利率了嗎?
從表面來看,也就是銀行掛出來的存款利率看,是正的。
但這是名義上的,實際的情況可不一定,別忘了還有「通貨膨脹」這座大山擺在我們面前。
我們國家的CPI超過2%,如果僅僅是存1年期定存的話,年利率只有1.5%。
兩者相抵之後,資產還是在縮水貶值的。
所以雖然名義利率是正的,但實際利率卻是負的。
我們的錢雖然放在銀行表面上還有利息收入,但購買力卻在下降,用老一輩人的話說——錢越來越毛。
咋辦呢?
負利率時代或者說低利率時代已經是大勢所趨了,我們平頭小老百姓該咋辦呢?
唯有不斷尋找比銀行存款更好的投資途徑,降低自己的銀行存款比例。
像小寶自己所有銀行卡里的存款,加起來絕對不會超過50塊。
最次最次也會把錢先放在餘額寶,更多的則投資到其他的理財產品上,比如大家喜聞樂見的創新型存款,年化4%+,很香~
另外,隨著負利率時代的到來,無風險收益肯定會下滑,所以我們對理財的預期也要適當下降。
以前隨便存存餘額寶就有4%、5%,現在降到2%,也實屬正常。
而如果想實現資產有效增值的,就不得不承受一定的風險。
相對保守的可以選擇銀行結構性理財、債券等產品,相對激進的可以考慮股票或基金。
其中比較適合普通人的是基金定投,通過基金購買一籃子股票,間接投資股市,避免眼花挑錯個股踩坑,損失慘重。
當然,理財小白,工作特別忙,思想十分保守承受不了虧損和任何市場波動的,想通過長期儲蓄給自己準備一份養老金,選擇當下都在喊的年金險也未嘗不可。
最近都在說預定利率為4.025%的年金險要停售,小寶之前分析過,得罪了不少人。
優點是安全穩定,缺點是收益勉強跟上通脹、流動性不好。
適不適合,值不值得購買,還是得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考慮,符合需求的買一點沒毛病,不符合需求的,切莫跟風。
PS.最近又到保險公司搞開門紅的時間了,開門紅說白了就是在賣各種理財型保險。
除了年金險,還有萬能險、分紅險等等。
往年光是開門紅賣出去的保險,就能占保險公司全年保費近一半,非常可怕。
然鵝不得不說的真相是,這麼多跟小寶私聊的人裡面,就沒遇到一個是對開門紅買來的理財險滿意的。
只要看到諮詢的問題裡面有「開門紅」三個字,妥妥地就是在糾結要不要繼續繳,該不該退。
繼續交感覺一年幾千上萬花了沒啥用、壓力大,停了退保吧又覺得前面交的錢要虧不少很心疼,進退兩難。
所以嘍,對於要不要為了袋米、為了桶油去趟這個渾水,希望大家心裡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