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透過文物看清朝皇帝迎新開筆,文/朱秀坤

2020-01-12     終南文苑



  「金甌永固」杯


  「明窗開筆吉語箋」封皮


  乾隆二十五年「開筆吉語」


「玉燭長調」燭台


  古代讀書人常在元旦(舊為正月初一)「開筆」,就是在紅宣紙上寫下「元日發筆,讀書進益」之類的吉語,許下一年的祝福和期望。清代皇帝效仿民間「開筆」習俗,在宮廷里舉行儀式、寫下吉語。舊時,此項儀式秘而不宣,今人則可以通過一些文物還原整個過程。

  三件「開筆」必備法寶

  清代皇帝「迎新開筆」的習俗始自康熙皇帝,之後延續下來。這是一場盛大而隆重的儀典,因為儀式常在養心殿東暖閣西南一個名為「明窗」(取「明目達聰」之意)的小隔間舉行,故又叫「明窗開筆」。整個儀式的規格很高,至少要用到三件非同尋常的華美器物,即「玉燭長調」燭台、「金甌永固」杯、「萬年青」銘毛筆。這些器物單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滿含吉祥之意,象徵著「江山永固」「一統萬年」的心愿。

  「金甌永固」杯由純金打造,堪稱國寶,其遍身鏨滿寶相花,花蕊為大小珍珠或紅、藍寶石鑲嵌,杯兩側是夔龍紋飾,龍頭又是珍珠,杯底以三頭象首為足,取三足鼎立之意,象額及雙目下也綴有珠寶,整隻金杯共有珍珠11顆、寶石21顆、碧璽4顆。前後杯沿鏨有篆書「金甌永固」和「乾隆年制」四字款。由於金甌既有酒杯之意,又象徵國土完整、政權穩固,乾隆皇帝便容不得金杯有一點瑕疵,自設計紙樣開始到製作的全部過程都要嚴格把關,稍有誤差或疏忽就要重來。清乾隆十五年,金杯製作成功,所有參與造寶人員共計80人,都被封官晉爵,這在世界工藝鑄造史上都絕無僅有。據了解,清乾隆年間共製作了四件「金甌永固」杯,但目前只發現三件,除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各藏一件外,英國也藏有一件。

  「玉燭長調」燭台為青玉所制,質樸大方。玉燭象徵「四時合氣,溫潤明照」,含有盛世太平之意。此類燭台現僅存兩件,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件燭台形制相同,分三截組裝,自下而上漸漸變細,有上小、下大兩個梅花玉盤,大玉盤底鐫有「玉燭長調」及「乾隆年制」銘文。

  儀式上使用的毛筆也非常考究,筆端刻有「萬年青」,筆管刻有「萬年枝」字樣,寓意「大清萬年」「天長日久」。

  現代研究者根據以上文物還原了清朝皇帝「迎新開筆」的場面:清宮除夕夜,一到子時,新歲鐘聲準時敲響,鞭炮爭相炸開。此時,皇帝在養心殿東暖閣的「明窗」處,凈手焚香,親自點燃「玉燭長調」燭台上的兩根紅蠟燭,又將屠絕邪氣的屠蘇酒注入璀璨輝煌的「金甌永固」杯,徐徐飲下。之後握住「萬年青」銘筆,在古銅八趾吉祥爐上稍熏一熏,望一望窗外,略一沉吟,屏息靜氣,濡染揮毫,認真寫下新年第一箋。先是硃筆,再是墨筆,或中間硃筆兩側墨筆,寫下三箋吉語,祈求「國祚永昌」「社稷安寧」。寫畢,將吉語封存於專用黃匣內,親自收拾好所用器物,來年「開筆」再用。最後皇帝將「金甌永固」杯中的屠蘇酒一飲而盡,「明窗開筆」儀式便告結束。

  秘而不宣的「開筆吉語」

  由於「開筆」是皇帝在新年裡要做的第一件事,所以首次提筆揮毫,絕不能有半點差錯。事實上,皇帝即便寫錯也沒有關係,因為他們所寫的「開筆吉語」是秘而不宣的,即便其子子孫孫也「不許開看」。

  日前,我有幸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看到了清代皇帝的部分「開筆吉語」箋。它們不像民間書寫那樣簡單,通常為幾十字,篇幅較長的能達到上百字。其中,雍正帝於清雍正元年書寫的「開筆吉語」是:「一入新年,萬事如意,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民安樂業,邊塵永息,大吉大利」。清朝皇帝「開筆吉語」中,篇幅最長的是乾隆帝的「三箋吉語心愿」,其中第三箋更是盡情發揮,用硃筆寫道:「天清地寧,海晏河清,天下太平,萬姓安生,雨暘時若,百穀豐登,臣民樂業,上下安寧,中外清吉,所向皆從,風調雨順,大有年成,所求如願,所願皆成」,翰墨又寫:「新年大喜,四季八節十二時永永平安,吉祥如意」。

  有意思的是,自乾隆二十七年以後,直到清嘉慶年間,皇帝的「開筆吉語」變得大同小異,總是「宜入新年,萬事如意,三羊開泰,萬象更新,和氣致祥,豐年為瑞」。除了內容外,「開筆吉語」由原來的三箋變成了簡單的一箋。這種情況直到清道光年間才有所改變。

  「開筆」彰顯皇帝個性

  清宮「迎新開筆」儀式雖然有著很多規矩,但畢竟屬於帝王的私事,所以許多皇帝都會按照自己的喜好,通過寫「開筆」來彰顯個性。

  雍正帝會在「開筆」時順便寫一些「福」「壽」書法賜予王公大臣。雍正帝「開筆吉語」的內容多是「春韶介祉,開筆大吉」,真可謂惜字如金;但在寫新春願箋時,他卻長篇累牘,甚至把自己的政治構想和民生願景都寫進去了。

  康熙帝和雍正帝的「迎新開筆」儀式斷斷續續、時有時無,直到乾隆帝繼位,這項儀式才被作為一項制度,要求「歷聖皆踵行之」,即讓後世皇帝代代沿襲。每到元旦,宮內紅燭高照,美酒溢香,「明窗」之下,乾隆皇帝以一管毛筆飽蘸濃墨,虔誠寫下心中吉語。有時乾隆皇帝寫完吉語仍不盡興,還要御筆繪製《歲朝圖》,上面有柿子、寶瓶,寓意「事事如意」「平平安安」。乾隆帝迎新的花樣還不止於此,每年元旦「開筆」後,他還會秉燭抄寫《心經》,以示「為家國祈禱、為蒼生祝福」。

  時至清同治年間,為了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需要,東暖閣被改造,「明窗」至此不復存在。晚清同治、光緒、宣統這幾位皇帝繼位時由於年齡太小,「開筆吉語」都是由大臣提前擬好,再由小皇帝抄寫。以往為求「金甌永固」的開筆之典,隨之失去了政治價值和意義,徒有形式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LQhmW8BxtCz63RLYw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