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要求」,家長應該如何處理?「要」「求」要拆分

2019-12-19     C位媽媽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我想吃糖」

「媽媽我要買那個玩具」

「媽媽我想去遊樂園」

「媽媽我能看電視嗎」

……

當家裡有了孩子,媽媽的世界就變成了這樣,身邊無時無刻都有一個聲音「媽媽我要……」而對於孩子的要求,家長是很難拒絕的,但是不拒絕又怕給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於是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都是迷茫的。

我自己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有一次兒子跟我要糖吃,但是在他伸手要糖之前他已經自己偷偷吃了3顆了,我當時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不行。

我走到孩子身邊,給他講「如果一個小孩子每天都吃一顆糖,不但心情好,嘴裡也會甜甜的」。

他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我又接著說「如果一個小孩子每天吃2顆糖,他會非常滿足,心情會更好」

「但是如果每天一個小孩吃三顆糖,他就會非常緊張和害怕,因為他怕媽媽發現他吃糖,但是他又非常想吃……」

還沒等我說完,兒子捂著小嘴樂出了聲「媽媽,你怎麼知道我已經吃了3顆糖了」

我沒想到孩子這麼容易就承認了自己偷吃糖的事,然後我給他講了如果每天吃很多糖牙齒會變成什麼樣,還給她看了圖片和動畫片,結果他乖乖的說今天已經吃了3顆了,明天再吃。

這讓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意味著什麼,所以家長大可不必對孩子的要求一概拒絕或是全部答應,學會分類處理可能會獲得不一樣的效果。

當孩子「要」時,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全部拒絕或答應都是因為家長沒有搞清楚,孩子的目的究竟是「要」還是「求」,這裡給大家說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在櫃檯前撒潑打滾流眼淚,不買玩具就不走,這就是「要」(yao四聲),因為孩子不顧父母的感受也不考慮自己,用盡方法只想滿足自己的買玩具的願望,這種不理智就是孩子在向家長「索取」。

那麼面對孩子這樣,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明確自己的態度,不可以!

不是給孩子買玩具不可以,而是孩子這樣的舉動不可以,不論孩子想要的這個東西是不是合理的,只要孩子有了這種極端的行為,家長就要態度堅決的告訴孩子「你這樣又哭又鬧是不對的,我不會給你買這個玩具」。

這樣的做法是讓孩子明確,要東西沒有錯,錯的是孩子的這種態度和行為。即便這件東西是可以給買的,家長也不要給孩子買。

因為在家長的角度是「雖然你的行為不對,但這件東西合理,我就買給你」,但是在孩子看來是「我不知道這件東西合不合理,我只知道,我哭了你就應該給我買!」

說完了孩子「要」,再來講一講孩子「求」的時候怎麼辦。

先用我們成年人的思維想一想什麼情況下會求別人呢?當自己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或者很難達到的時候我們才會求別人,對於孩子也一樣,孩子在奶聲奶氣求家長的時候,他也意識到自己要求存在不合理性。

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另外考慮,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存在合理性,家長可以滿足孩子,如果合理性比較弱,家長也要態度明確的拒絕孩子。

當然家長不能每一次面對孩子的「求」都滿足孩子,適當的選擇拒絕,不然孩子抓住家長軟肋以後,家長就不好拒絕了。

拒絕或答應孩子的要求,家長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態度

孩子最看重家長的態度,如果家長在拒絕前後態度都非常堅定統一,那麼孩子也能看得出來這件事就是沒可能了。

最怕的就是家長猶豫不決「等會媽媽考慮一下」「一會問問你爸爸的意見」……這樣的話看似是在給孩子緩衝的時間,實際上是在暗示孩子「你再爭取一下媽媽就給你買了」,孩子得到了這樣的暗示就等於抓住了家長的把柄,而且這種方法屢試不爽,雖然家長以為唬住了孩子,實際上是孩子取得了勝利。

所以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一定要堅決,讓孩子看不到希望,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得逞,等孩子徹底放棄的時候,家長就要找個合適的機會,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沒有答應孩子的要求,讓孩子「輸得明白」。

2.時間

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第一時間,同時兌現承諾也要第一時間,要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承諾決定了孩子的誠信以及對家長的信任,家長口頭上答應孩子但是不及時予以兌現,會讓孩子不信任家長,使親子之間出現裂痕,嚴重的話孩子還會有樣學樣,也變得不守信用。

家長們面對孩子的要求總是覺得難為情,不好處理,因為家長總是覺得這是自己的孩子,但其實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的人來看就會簡單很多,不需要考慮孩子的面子和自己的面子,理智的作出第一選擇就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

同時「要」和「求」也要拆分來開,狙擊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照搬別的家長的做法。

我是C位媽媽,一名專業育嬰師,還有一個3歲的寶寶,如果您有任何帶娃養娃的困擾和問題都可以諮詢,當然我更願意傾聽所有媽媽的酸甜苦辣,除了帶娃也能做你的閨蜜~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L1ZIG8BMH2_cNUgVg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