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成"古墓派"!57座漢至清代古墓在越秀發現!出土近500件文物!

2019-12-26     廣州越秀發布

12月24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布橫枝崗搶救性發掘成果

57座漢至清代墓葬,近500件(套)文物

為豐富人們對廣州城市歷史的認知

提供了新的寶貴資料

考古勘探航拍圖

260粒水晶、瑪瑙、琥珀等質地的珠子

管飾,帶有「大興四年」紀年文字的磚

宋代的帶柄龍紋鏡

……

這段掩藏在廣州城地下

2000年多前的滄桑歷史

仿佛重獲新生

目前,已清理墓葬57座,其中漢葬11座、晉南朝墓13座、唐墓2座、宋墓1座、明墓5座,以及清墓25座,出土陶器、青銅器、鐵器、珠飾等文物近500件(套)。

此次勘探發現的古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晚期墓葬打破早期墓葬的現象頻繁。已經清理的50多座古墓葬中,漢墓和東晉南朝墓分布集中、數量多、規模大。

漢代墓葬均為豎穴木槨墓,時代從西漢晚期到東漢,墓葬保存較好,隨葬器物豐富,以陶器居多,此外還有銅劍、銅鏡和銅錢等。

M27、M28航拍圖

M27、M28兩墓並列,很可能是夫婦合葬墓,隨葬器物最為豐富,倉、灶、井、屋等模型明器具有嶺南地方特色。M28隨葬的珠飾由260粒水晶、瑪瑙、琥珀等質地的珠子、管飾組成,十分精美。其中一座墓的墓磚有「大興四年」紀年文字,為廣州地區東晉墓的斷代研究提供了重要標尺。

漢代陶鼎

漢代陶魁柄部

漢代銅鏡

漢代陶灶

漢代陶井

漢代陶倉

漢代珠飾

又成

東晉青釉雞首壺

東晉滑石豬

此外,工地宋墓出土的帶柄龍紋鏡也是近年廣州考古發現的精品。

宋代帶柄龍紋銅鏡

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介紹,橫枝崗一帶多為山崗地貌,地處廣州古城東北郊,距廣州古城中心(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一帶)直線距離約3公里。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在橫枝崗一帶配合建設工程進行了數十次搶救性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清理兩漢到明清時期墓葬近千座,出土了大量文物。

從廣州古墓分布來看

越秀區古墓分布「很密集」

哪一座漢墓規格最高呢?

當然是大名鼎鼎的漢墓Plus版

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

1983年6月9日,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當推土機把50米的石山削去17米的時候,一名工人驚訝地發現,鐵鋤下竟有一座大型地下建築。當時的考古隊長、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向南方日報記者獨家揭秘當時進入墓道所見的情形。

「好多大缸下面有蓋印,寫著『長樂宮器』,長樂宮是西漢王朝的最高宮殿,仿照漢朝名字,墓主肯定不得了,是個大人物。」

考古專家還發現墓主人竟身穿一件絲縷玉衣下葬。這件玉衣全長1.73米,共用2291塊玉片,以絲縷縫系、麻布粘貼編綴而成。史料記載,漢代帝王和諸侯死後都要穿玉片連綴而成的殮服,墓主尊貴的身份不言自明。

一件金黃色印章的發現揭開了謎底,上面清晰地刻著四個字——文帝行璽。

南越國共有五代王,其中,被稱為「南越文帝」的只有第二代王趙眜。除了是墓主人身份的直接物證,這枚雕刻精緻的文帝行璽還見證了南越國盛極一時的輝煌歷史。

雖然南越王朝早已煙消雲散,但這個統治嶺南93年的邊陲古國的興衰,卻是漢代大一統盛世的生動見證。

從這些珍貴的國寶中可以看出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融合發展。廣州的「包容」和「創新」,正是千年前老祖宗延續下來的優良傳統。

在越秀區,今年「發掘了啥」?

今年以來

廣州的考古發現數不勝數

下面,越秀山君就帶大家回顧一下

在越秀區,都有哪些「家門口的寶藏」!

地標: 越秀區犀牛北街

關鍵詞:漢代豎穴木槨墓

12月,在越秀區犀牛北街施工時發現一座古墓,經過考古清理,初步判斷施工範圍有一座漢代豎穴木槨墓。清理出陶壺、鼎、三足釜、胡人俑等隨葬器物,總數約30余件。

地標: 廣州解放中路

關鍵詞:唐代木屐

各式各樣的青釉罐和執壺、高規格的燭台、碩大的算珠……今年7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初步完成對解放中路安置房項目工程建設範圍內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了唐、五代、宋、明、清時期文化遺存,清理出建築基址、灰坑、水井、路面等遺蹟,還出土了豐富的晚唐、五代南漢及宋代遺物共計2000餘件。

現場還出土了10餘件木屐,是廣州首次發現唐代木屐。

專家告訴南報菌,這次發掘是自2014年以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城市考古遺址,出土的晚唐遺物數量在廣州城市考古工作中僅次於南越國宮署遺址。

地標:廣州北京路

關鍵詞:南漢磚鋪地面

今年6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廣州大佛寺南庭院建設工地清理唐宋至明清時期文化遺存,發現晚唐陶瓷器堆積和南漢大型磚鋪地面。

其中,磚鋪地面位於發掘區西部,保存基本完好,清理出來的部分總面積約150平方米。

東部原有台階連接東側的建築物,建築物已不存。地面用青灰磚或黃灰磚鋪砌,部分區域呈「人」字形紋飾。磚鋪地面中部加建一條東西向磚鋪走道,也是「人」字形鋪砌,寬3.7米。

經考古人員發掘判斷,磚鋪地面應為一大型建築群的室外庭院地面,其周邊很可能原有成組的大型建築。結合中山四路考古發現的南漢宮苑遺址判斷,該建築群規模很大、等級很高,很可能屬於官衙建築,也可能與佛寺有關。

素材來源: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日報、大洋網、南方+

編輯:方卓正

責編:翟曉雪

編審:劉榮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vYR28BMH2_cNUge1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