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說: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打仗終究是為政治服務的,它的根本目的在於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如果能夠不打仗、不死人就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那才是最善於用兵的境界。兵聖孫武說的這種用兵境界,因為要求太高,一般是被人視作一種「理想狀態」,但是歷史上也有人幾次實現過這種「理想狀態」的作戰理論。
唐太宗就是實現了這個理論的一個人之一,他通過與大臣商量,在與敵國和親的過程中向敵國索取4種動物來換取自己的女兒。結果是敵國既沒有得到唐太宗的女兒也沒能夠向唐朝發起進攻,反而因為唐太宗的這樣一場陰謀直接亡國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給大家講一講這場經典的「伐謀」之戰!
唐朝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大的朝代,但是它並不是一開始就很強大的。在隋朝的時候,突厥因為隋文帝和隋煬帝的壓制,都不得不向中原稱臣,因此也沒有那麼強大。而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北方的突厥、薛延陀國等游牧民族國家趁著中原大亂不斷地侵略、搶劫中原的物資和人口,迅速強大起來。
等到李世民剛剛繼位的時候,突厥頡利可汗率兵20萬於公元626年長驅直入距離長安只有40里的渭水北岸,當時的唐朝長安只有幾萬老弱病殘,李世民根本打不過頡利可汗的20萬精銳,於是親自帶著幾人前去渭水與頡利可汗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渭水之盟》,答應每年給頡利可汗各種金銀珠寶,成為了李世民和唐朝的奇恥大辱。
而當時的薛延陀國也是一個不輸於突厥的超級大國,它也具有20萬精銳騎兵。它的首領夷男可汗在李世民打敗了頡利可汗之後自己獨立建立了薛延陀國,統治著「東室韋,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廣闊地域,給當時討伐突厥連年征戰的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史書記載李世民「太宗亦以其強盛,恐為後患。」
於是李世民開始使用聯合其他草原部落的辦法來打擊薛延陀國,俗話說得好,群狼咬死虎,有著李世民給那些與薛延陀國敵對的小部落輸血,他們的技術、人口、糧食都在飛快地上升,這就造成了薛延陀國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於是薛延陀國夷男可汗轉而想和唐朝緩和關係,向李世民求取大唐公主。
按道理這時候李世民是不能幫助薛延陀國的,但是這時候北方突厥勢力死灰復燃,如果唐朝再以疲敝之師(他們剛剛與全盛時期的突厥打了一場,把突厥打殘了)與夷男可汗火併,很可能會造成突厥殘部坐收漁翁之利。但是李世民也不想把女兒嫁給他,因為這個人始終是他的敵人,嫁給他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女兒送給敵人糟蹋,於是召集大臣商量。
這時候,大家的主流意見主要有2種,一種是「選士十萬擊之,使無遺種,百年計也」;一種是「羈縻使無邊憂,三十年計也」,但是這兩種李世民都不滿意。正在李世民頭疼的時候,一個叫做契苾何力的草原英雄站了出來,給李世民出了一條妙計,教李世民當場嘆服。他說,不如讓夷男可汗為公主準備一份豐厚的聘禮,好面子的夷男可汗肯定會去做,然而最終無法湊齊聘禮,就會導致:
「夷男性剛戾,既不成婚,其下復攜貳,不過一二年必病死,二爭立,則可以坐制之矣。」
李世民聽後大悅,重賞了契苾何力。他答應了夷男可汗求取公主的請求,並且作為條件讓他「獻馬五萬匹,牛、橐駝萬頭,羊十萬口」作為聘禮帶到大唐的領土上來,到時候李世民將「帝將幸靈州以成婚事」,親自為他主持婚禮。這樣的待遇不可謂不高,夷男可汗馬上就答應了,至於那什麼牛、羊、駱駝、馬,他根本不在乎,草原上多的是。
不過夷男可汗的數學能力顯然不怎麼樣,他根本不知道這些牛羊動物他雖然能夠籌備齊全,但是卻足以對他的草原部落造成嚴重的經濟困難。基於迎娶大唐公主的夷男可汗哪裡想這麼多,於是急急忙忙地去草原上橫徵暴斂,到處搜刮牛羊、駱駝、馬屁,導致他下面的部落苦不堪言,終於湊齊了這4種動物。
然而夷男可汗卻沒有考慮一個問題,這些動物經過草原、大漠趕到唐朝的時候,是有損失的,等到他辛辛苦苦地把4種動物趕到唐朝邊境的時候,數目以及不足以達到唐太宗的要求了,於是唐太宗理直氣壯的拒絕了夷男可汗。就這樣,賠了夫人又折牛羊的夷男可汗回到北方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他的橫徵暴斂導致了許多部落對他產生了怨恨,他的兒子又威望不足,很快薛延陀國就爆發了內亂,最終亡國,相當於唐太宗不費一兵一卒就滅亡了薛延陀國。這一戰,才是真正體現唐太宗軍事天才的最高水平的巔峰之作啊!
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就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