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言君:安史之亂——源起

2019-10-23     狂言Doggy


要講安史之亂,首先得了解兩點。其一,大唐是混血王朝,作為大隋繼承者,李家與楊家一樣,都混雜著鮮卑血統,畢竟李世民他奶奶是伽羅的姐姐。因此就行事風格來看,不乏胡人作風;其二,大唐的兵制在唐玄宗年間悄然改變,由府兵制變為募兵制。


何為府兵制?簡單的講就是兵農合一,種地產出全歸你無需繳稅也無需服勞役,不過一旦開戰,就得扔下鋤頭扛起槍,自費為國家打仗。


何為募兵制?同樣很好理解,報名參軍接受體檢,合格便能成為職業兵,拿軍餉,吃軍糧,公費為國打仗。


至於所謂胡人作風,不僅僅只是老爸的女人兒子接盤,還包括對外擴張,要知道大唐建立之初,便先後干翻突厥與高句麗,玄策更是單槍匹馬秀翻全場,進而暴列印度。畢竟歷代王朝,版圖最大的便是唐、元、清。而想要對外擴張,就需要更先進的軍事體制,因而節度使與募兵制,先後應運而生。



節度使就是軍區,軍區是幹啥用的?當然是通過毆打四方胡人,搶奪更多地盤。唐玄宗天寶年間,設十大節度使,分別如下————


范陽節度使,以北京為中心;


平盧節度使,以遼寧朝陽為中心;


河東節度使,以山西太原為中心;


朔方節度使,以寧夏靈武為中心;


河西節度使,以甘肅武威為中心;


劍南節度使,以四川成都為中心;


隴右節度使,以青海海東為中心;


安西節度使,以新疆阿克蘇庫車為中心;


北庭節度使,以新疆昌吉吉爾木薩為中心;


嶺南五府經略使,以廣州為中心。


十大節度使里,嶺南五府經略使算是打醬油的,主要用兵方向分為東線與西線。東線:平盧、范陽、河東,對付來自東北的游牧民族;西線:隴右、安西、北庭、朔方、河西,對付吐蕃。至於劍南節度使,對付南詔。十大節度使環形而繞,既能拱衛中央,又能隨時發動對外戰爭。至於節度使的權限,隨著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最終便形成了這麼一種局面:


地方>>>>>>>>>>中央。



更誇張的還在後頭,由於西線對吐蕃戰事格外頻繁,幾大軍區時常聯合作戰,為此便出現一人兼任幾大節度使的局面。臥榻之旁,竟是軍頭,豈能安心酣睡?哪怕看起來再恭順再忠心,也難免會讓人膽戰心驚。天天摟著楊玉環醉生夢死的李隆基,腦子終歸沒瓦特,怎麼辦?制衡唄。


既然西線有人大權在握,那麼東線如法炮製便是。安史之亂的頭號反派,安祿山由此橫空出世。


先前就說了,大唐從上到下都胡風盛行,壓根沒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在這方面,大唐倒與花旗有些相像,不拘一格降人才嘛,管你是血統如何族裔如何,只要能幹,便有機會給大唐當差,甚至平步青雲。29歲那會兒,安祿山只是個偷羊賊,差點腦袋搬家。待到39歲時,便當上平盧節度使,軍區司令。又過數年,兼任平盧、范陽與河東三大軍區司令,成為大唐東線一把手。



當然一個人的命運啊,固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不能忽視歷史進程。安祿山雖其貌不揚肥頭大耳,上位的速度,卻是堪比火箭。


屢建軍功,在東線名聲昌隆,簡單地講就是能打,這是其一;


作為當地人,安祿山對東線軍務門兒清,這是其二;


唐玄宗需要東線軍頭制衡西線,以實現平衡,這是其三;


善於拍馬,厚著臉皮扮小丑取悅唐玄宗,進而認楊玉環做乾娘,僅僅只是其四。


前三點為主因,最後一點更像是小說家言。先前就說了,李隆基晚年雖沉溺聲色,但並不糊塗。而當時在他看來,安祿山絕不會反。


至於理由,大致以下五點————


1、安祿山與西線兩大軍頭哥舒翰、安思順都不對付,安思順身為安祿山親戚,居然多次舉報堂弟想要造反;哥舒翰更是眼高於頂,認為安祿山不過只是雜種而已;


2、朝廷對付軍頭向來辦法多多,兼任河西、隴右、朔方與河東四鎮節度使的名將王忠嗣何等威風,還不是一紙詔書,大權盡喪,差點掉了腦袋;


3、安祿山長子在京城做人質,還娶了郡主當媳婦,備受恩寵;


4、朝廷上下除李隆基楊玉環,包括太子在內幾乎個個看安祿山不順眼,這種狀況下,除了給唐玄宗死心塌地當狗外,好像沒啥其他的出路;


5、李隆基蜜汁自信,認定自己足以掌控一切,這倒是人之常情,人老了就會變得頑固。大家都說安祿山會造反,我偏不信,你瞧,這廝在朕面前還不是服服帖帖的?



奈何時代變了,老觀念跟不上新時勢了。節度使與募兵制兩大體系一融合,所誕生的產物便是軍閥。很淺顯的道理,我能招兵,我能買馬,人事安排也是我說了算,請問這支軍隊忠於中央還是忠於個人?


此外皇恩固然浩蕩,可李隆基那會兒都六十好幾了,天曉得老皇帝還能再再蹦躂幾年,待到太子上位,還不是秋後清算的節奏?


更別提安祿山那會兒年齡也不小了,先前就說了,人一旦上了年紀,對於時勢就會失去精準的判斷力。常理判斷,安祿山造反並無太大勝算,畢竟西線實力與東線相當,更別提大唐掌控天下財賦,戰端若起,只要略有相持,朝廷便擁有近乎無限的動員力,足以把安祿山吊起來打。不過還是那句話,假設李隆基與安祿山對於時局都有著精準的判斷,這場足以顛覆天下的動亂壓根不會爆發。奈何最終,還是爆發了。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安史之亂,拉開帷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wR8DG4BMH2_cNUgs3i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