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堅決反對給孩子做智商測試?對家長來說,那是一個騙局

2019-08-02   家長會了麼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霍金:吹噓自己智商的人都是失敗者

我們這一代是靠刷題走過來的一代。

現在輪到我們的下一代開始進入這個周期。

然而有一種試題,能夠毫不違和的架在兩代人之間,老少咸宜。

這就是讓很多人興致盎然的智商測試

不妨開宗明義的講,智商測試這個東西,大人權當娛樂沒問題,別給孩子做。

理由很簡單:智商測試很難說是科學

我們來看看智商測試這個東西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如果真的要追根溯源,智商測試是從「顱骨測量術」逐漸演化而成的。

未免離題太遠,我們就不做太過細緻的介紹,你只需要知道這個「顱骨測量術」有一個根本的預設前提:

不同的顱骨能夠單憑物理特徵(尤其是顱腔容量)確認種族,進而區分不同種族的高低貴賤。

所以說,這個在19世紀風靡一時的研究,是帶有明顯種族歧視色彩的。

按照「顱骨測量術」的邏輯推演下去,很自然的會形成一種猜想:腦容量和智商之間應該存在某種正相關。

「智商測試」的理論通常被認為發端於高爾頓(Francis Galton),這個人正是達爾文的表兄。

可惜和達爾文的名聲相比,高爾頓總是和臭名昭著的優生學聯繫在一起。

1869年,高爾頓出版《天賦遺傳》(Hereditary Genius)一書,鼓吹遺傳的決定性作用。

1884年,在倫敦國際健康博覽會上,高爾頓第一次打出了「人體測量實驗室」的招牌,這可以算是現代「智商測試」的第一個雛形。

1898年,巴黎大學心理學研究室主任比奈(Alfred Binet)正式開始研究關於智商的測量問題。

比奈徹底放棄顱骨測量,轉向心理學的方向,他也被認為是現代智商測試的真正奠基者

比奈的實驗方法是:選擇一批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任務,在專人指導下讓孩子們完成,這些任務會根據難易程度評分。

1908年,比奈量表的第一個版本終於問世,這個量表建立了我們至今仍在沿用的IQ測量標準。

其實這個奠基人從一開始就講的很清楚,智力(智商就是智力商數)是一個複雜概念,不是僅憑一個數字就能解釋的。

你現在知道了,IQ這個概念完全是人造的,起初只是為解釋實驗結果而設,這個概念註定是粗糙的。

並且按照比奈的說法,他所研發的智商測試,是企圖證明用恰當的教育能夠提高人的潛能。

所以比奈實際上是反遺傳論的,他認為智商不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先天數值,智商可以通過後天得到改善。

但終究,比奈被捲入歷史的洪流之中,像這樣的先驅者,很難逃過被曲解的命運。

不管你是支持先天或是後天,一份比奈量表問世,就意味著人的智商被數字化的分為三六九等。

而這正好迎合了當時美國的需要:當時有大量移民湧入,當局需要甄別這些移民是否弱智。

所以儘管智商測試是在英國和法國發端,真正給測試提供大行其道的土壤,卻是在那片新大陸。

美國人戈達德(H.H.Goddard)開始大力推行比奈的測試方法,美國公立學校從1910年開始正式對學生統一做智商測試,這是智商測試第一次開始具有官方色彩。

來看看智商測試這個東西在改革派的戈達德手上,是如何徹底變成優生學工具的:

首先,不允許智力低下的美國本土人民生育;其次,阻止一切外國的傻子進入美國。

戈達德對剛剛踏上美國土地的移民統一做了智商測試,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根據比奈量表,有83%的猶太人、80%的匈牙利人、79%的義大利人和87%的俄羅斯人的智力年齡低於12歲,也就是說,這些人全部都是弱智。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測試本身的設置出了問題,但在當時,智商測試就這樣變成了助紂為虐的工具——

像美國和德國當年都曾頒布過允許對「智障者」進行強制絕育手術的法律,這是對人權最根本的漠視!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荒唐:僅憑一個智商測試,就能判定一個人是智障?

這本身就是智商測試的原罪:如果你認為智商測試是科學的,那它在理論上的致命漏洞怎麼解釋?

早在1912年的《教育心理學雜誌》上,就有人指出了這個漏洞:智商(智力)到底怎麼定義?

如果這個最核心的概念我們都沒有辦法定義,那測試還有什麼合理性?還有什麼意義?

之前我們提到過,比奈只是說「智力是一個複雜概念」,「如何定義它是個可怕而複雜的問題,我們一直在盡力避免觸及」。

所以連這個奠基人自己心裡也沒底,那麼他所制定的量表,至多只能測出「比奈智商」。

在智力這個概念無法得到準確定義的前提下,我們對某些研究成果的態度只能是不盲從:

比如1994年曾經轟動一時的著作《鐘形曲線:美國生活中的智能和階級結構》(The Bell Curve)。

這部《鐘形曲線》一度被西方媒體看做是「邪典」,只因其中有不少「政治不正確」的結論:

比如「智商基本靠遺傳,後天努力無法改變」;「藝術才華不算智商範疇」;「蒙古人種智商最高」……

當然客觀來說,本書也有可取之處,儘管它鼓吹社會的不平等是註定的,卻也間接承認個人成就其實和智商數字沒有直接聯繫。

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金本位」的邏輯:行業薪資與從業者的智商並非成正比

比如在中國,金融行業被公認為是平均薪資最高的行業,大學生畢業之後幾乎很難拒絕一份金融行業的工作。

然而據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調查顯示,金融行業從業者的平均智商,在所有行業中僅排第9位

當然,這個平均智商,也是拿現在最流行的那套方法測量出來的。

那麼這種並不屬於精密科學(當然也不能算偽科學)的智商測試,在當今社會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我們試著從社會資源的角度給出一種解釋。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資源短缺的問題是始終存在的,有短缺,就要解決分配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儘量公平的進行分配?這就需要設計一套篩選機制,而現代教育這種模式就是極其重要的一種篩選機制。

教育一直是這個社會最受爭議的問題,爭議的核心是:教育的手段和路徑,與教育的本質存在背離

客觀來說,現代教育中的許多內容都是「只教書不育人」的,但這樣的設計卻有它的苦衷。

為什麼在發達社會中,學歷仍然是決定性的指標?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中要加進很多在踏入社會中很少能用到的知識?

為什麼在考試中,一定要設計少量難度高到變態的題目?

說白了就是要讓一部分學生考不上,這樣才能順利實現社會資源(比如名校資源)的第一步分配。

無論怎麼說,這樣的分配方式已經算是相對公平公正公開了。

智商測試跟這個道理是類似的:也許它並不十分科學,但卻是相對公平的一種篩選機制。

就像高考失意並不等於未來的人生失意,智商測試更加無法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當然個體層面的差異性,並不能左右官方層面的頂層設計——

智商測試作為教育篩選的輔助手段,的確有它的合理性,這不以你「信或不信」為轉移。

如開篇就提到的,智商測試這個東西,成年人作為娛樂是可以的,因為幾乎沒有人會把最後的結果當真。

然而如果你是家長,希望用智商測試來了解孩子,那無論初衷如何,我們都不提倡。

最大的理由是:這種測試根本沒法評判孩子的智力水平

當下流行的智商測試都是什麼類型?無非是語言、數字、邏輯、圖形等方面的題目,然而人的智力遠不止這些所能概括。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博士(Dr. David Perkins)所提出的一種理論,倒是可以參考:

他認為人的智力應該分為三類: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

現在的智商測試,測的基本都是前兩項,而像求知慾、自律性、創造力、溝通能力等等,很難通過測試得到結果。

珀金斯博士給出了一個公式:

一個人真正的智力水平=(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

也就是說,反省智力才是成就的關鍵,而這個部分極難量化,自然也就很容易被忽略。

天賦高的人(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更高)在進入任何一個領域的初始階段,總是進步最快的。

但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從小就很熟悉,烏龜在反省智力這個乘數上的水準,是它穩穩反超的關鍵。

所以對家長而言,與其費心做智商測試,不如在培養「反省智力」的維度上下點功夫

退一步講,即便您對智商測試的科學性深信不疑,目前在中國想做一次正兒八經的智商測試其實很難

很多人以為智商測試就是在規定時間內做一套題目。哪有那麼簡單?

正規的智商測試,首先在硬體方面就有嚴格限定:除了設備本身,還需要標準的環境,包括光線、室內陳設、溫度濕度等等。

除此之外,測評師也必須經過專業培訓,有心理學儲備,測評師的語速、聲調、表情都可能影響到受試者。

最後,即便這些條件都達到,您的孩子也大機率不是智商測試的目標用戶

因為智商測試是為極個別的超常兒童或是弱智兒童而設,這在人群中比例非常低。

所以,您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麼?

據統計,在真正的高智商人群中,精神病患者(這裡指的是嚴重精神病)的比例高達4.2%,是普通智商人群的數十倍。

還是祝願每一位家長的孩子都健康快樂吧!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