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扣留50萬秦軍,向秦王求來15000個女人,後來還自立為王

2020-08-25   琰棱

原標題:他扣留50萬秦軍,向秦王求來15000個女人,後來還自立為王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歷史上,秦王朝的建立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一百四十年的時間裡,秦國從一個北部小國迅速擴張,並在秦王嬴政手中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基本格局。重新劃分國家的行政區劃、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秦朝推動了中國的進步。

然而,秦帝國「興也匆匆,亡也匆匆」,如此強大的秦王朝,僅僅十五年就滅亡。

就在秦末,中原大亂。面對有可能的王朝傾覆,當時戍守嶺南的五十萬秦軍卻按兵不動。一直到公元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向漢王朝請求「內屬」,南越才徹底併入華夏。在此之前,這些兵士本有無數次的機會北上,卻都安心戍守在南越,並因此誕生了一個特別的城市——佗城。

雖然叫做佗城,但其實,這只是一個鎮子,距今已有2234年的歷史。

佗城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的最南端,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歷來龍川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重鎮。

河源是客家人開發嶺南最早的地區,也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並且,河源還是真正的「恐龍之鄉」,是世界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和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埋藏地。

不得不承認,人傑地靈的地方,冥冥中自然會有選擇。

佗城原名叫做「龍川城」,後來是為了紀念首位縣令趙佗而改名佗城。

還記得我說佗城很特別嗎?這座千年古邑,底蘊深厚,行走其間,你就仿佛打開了一本嶺南歷史文化的說明書。

而趙佗,給佗城留下的還不只是佗城這一個名字,還有駐紮於此的五十萬秦軍。

這段故事,得從頭說起。

在完成統一後,秦王朝有兩次對外的大規模用兵,一次是蒙恬領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另一次就是征伐南越。大部分人對北擊匈奴比較了解,而征伐南越就知之甚少。但實際上,秦用於出擊南越的兵力,不僅遠遠超過北擊匈奴所用,甚至戰爭時間還要更早。

由此可見,秦王非常重視南越。

公元前214年,任囂、趙佗統軍二次南征,終於順利攻占,並設置三郡。為了穩定軍心,解決大批士兵的配偶問題,三郡向朝廷申請加派3萬單身女性來嶺南,理由十分含蓄:「為來自北方的士兵補衣服」。

秦王心有靈犀,只是在人數上打了折扣,派來了15000名女子。

然而直至四年後,秦始皇病死,征伐南越的五十萬軍隊都沒有北歸。後來,秦王朝越來越亂,但秦軍士兵並未出現逃亡和譁變,反而是聽從趙佗調遣,在廣西築起秦城,並沿廣西三江至廣東南雄一線布防,閉關自守。

秦朝滅亡後,漢高祖三年,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

沒人知道為何這五十萬軍隊沒有回援中原。歷史只知道這些征戰將士來自廣袤千里的中原大地,他們的姓氏繁雜,而今天的佗城,不過4萬的常住人口,居然有179個不同的姓氏,是一大文化奇觀。

《百家姓》不過收集了438個姓氏,而佗城鎮調查統計出來的179個姓氏,幾乎占了《百家姓》的三分之一,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文化之上的意義,千年風霜也給佗城留下了無數古蹟。

南越王廟

位於佗城鎮中山街的南越王廟,占地面積352平方米,是後人為奉祀秦縣令越佗所建。遠遠看著,小小的建築並不算起眼。

走近才能看到,南越王廟的字樣。

因為原廟碑被毀,南越王廟的始建時間已經無從查考。正門上方這塊「南越王廟」的石刻橫匾,是乾隆四十五年所刻,很是古樸。

進入內部,南越王廟整體是磚木結構,分前後殿,中間有一個長方形天井。

站在天井內,碧藍的天空顯得無比高遠,你只覺自己好似穿越到了過去的時光里。

龍川考棚

所謂考棚,也被稱作貢院,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一般只有重要州府才會設置。

位於佗城鎮西門的龍川考棚,就是廣東、福建的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地方。

龍川考棚建於清朝光緒二年,整體是二進院落四合院式的布局,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朱紅的色調營造出了一種沉穩的意象。

這也是廣東僅存的一座考棚。

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到如今,龍川考棚保存有考場兩處、辦公場所及宅舍各一棟,足以讓我們去探究過去的人才選拔制度。

是不是覺得奇怪,考試的地方為什麼這麼空曠、開敞,也太容易作弊了吧?

其實,過去考試的時候,每個隔間都是封閉的,考生要被關在裡面三天,他們只能提前備好乾糧進來考試。

進考場之前,要搜身。

考試非常嚴格,一旦發現作弊,是要砍頭的。

想睡覺的話,把桌板拆卸下來,和凳子拼在一起,就是一張床。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總之,這三天對考生來說,是生理和心理的莫大挑戰。

這裡就是閱卷的地方,相比考場,這裡要開闊多了。

除了文考,龍川考棚內還有武考展示。一座彎弓射箭的雕塑,栩栩如生。

龍川學宮

既然有考場,那麼必然有讀書的地方。佗城鎮還有一座建於清順治七年的孔廟,也被稱作學宮。

龍川學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學前,始建於清康熙七年。

其實,龍川建立學宮的歷史始於唐代,當時龍川學宮尊孔讀經的習氣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直綿延到後世,濃郁的儒學文化使整個佗城都增添了厚重的神韻。

走在龍川學宮內,古樸的建築在周圍環境的襯托下,顯得越加厚重。

注重教育的優良傳統,也使佗城舊時的科舉成績斐然。據統計,自唐宋以來,佗城有進士28人,舉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

越王井

位於佗城鎮中山街光孝寺內的越王井,也是佗城的一大看點。

這是趙佗故居的汲井,後來趙佗成為了南越王,故被稱為「越王井」,又稱「萬壽宮井」。隨著歷代王朝的興廢,這座古井飽經滄桑2000餘載。

六角形的台面,以四塊石板平鋪而成,實用而美觀。

明代城牆

佗城還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明代城牆。在繁花點綴之下,斑駁的灰褐色城牆竟然成為了背景。抬手撫摸其上,有種堅硬、冰冷的觸感。

龍川縣商會

始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的龍川縣商會,是當地商人「聯絡各方信息,共謀求存之道」的場所。整體建築風格頗有點歐式的感覺,有點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意思。

佗城影劇院

最後還有佗城影劇院,這是一棟十多米高的中西合璧建築,建於1962年,十分高大、氣派。據說外牆的磚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每家每戶從家裡捐獻出來,然後大家一齊動手砌上去的,所以牆面看起來不太整齊。

雖然不知真假,但今天影劇院外牆上的標語,還是表明了曾經這裡是一個時代的宣傳中心。

走走佗城,這個小鎮處處充滿驚喜。有人這樣說過,先有佗城才有今日的廣州。從歷史長度說來,這句話無可辯駁。那麼,就只有等你們親自來,才能感受佗城的魅力了。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百家榜創作者、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優質旅遊領域創作者、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