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中,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男生,他叫傑瑞,是劇中的男主角,他還有一個哥哥叫湯姆。每天放學回到家中之後,他們都要被家裡的長輩說教一番,爸爸媽媽輪番上陣之後還有奶奶,讓小傑瑞疲憊不堪。
在影片的旁白中,我們聽到了傑瑞內心的聲音:他說大人總是自以為是的對孩子進行說教,美其名曰是和孩子溝通交流。但他們從不在乎孩子怎麼想,也從不在乎孩子是否能夠真正接受,只要他們自己把情緒宣洩了,就行了。
只是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孩子真正得到了進步和成長,而是他們越來越反感父母的說教,甚至會做出一些和父母期待相反的事情,以此來表現心中的不滿。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超限效應」,它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說白了,就是你太囉嗦!
超限效應是什麼?
這裡講一個關於超限效應的小故事:
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教堂里聽牧師演講,聽了一會兒之後,他覺得牧師演講的非常生動,打算在演講結束之後捐款10美元。但是10分鐘過去了,演講還在繼續,馬克吐溫顯然有些不耐煩了,他決定收回剛剛想要捐款的打算。終於演講結束了,馬克吐溫真的沒捐款,而且還在離開時從募捐盒裡拿走了2美元。
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案例:
江蘇宿遷有一個小伙劉某,他從小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加上家裡的經濟條件不錯,高中畢業後一直呆在家裡沒有出去工作。起初父母並沒有說什麼,但是看著兒子一天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父母終於也著急了,他們每天都在兒子面前念叨,讓他趕緊出去找份工作。終於小伙忍受不了了,捲起鋪蓋就住到了橋洞底下,一住就是一個月,直到父母報警後才找到他。
由此可見,父母不聽得嘮叨,最後會導致孩子的內心產生逆反心理,最終可能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
心理學家將產生超限效應的逆反心理定義為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與他人的要求產生的相反的態度和行為的心理。逆反心理會經常性,反覆性的發生,有時會使你產生偏於正常思想的行為。
為何家長們都喜歡對孩子嘮叨呢?
我覺得可能是以下5種原因:
1、父母缺乏安全感
彤彤父母都是農村孩子,從小生活比較清貧,所以他們一直努力的工作,希望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在有了彤彤之後,他們更是希望彤彤一切都很優秀,一旦彤彤無法做到時,父母便會不停的在她耳邊嘮叨。
父母往往會把自己的不安全感轉移到孩子身上,他們的不安全感越強,施加給孩子的壓力就會越大,而這種壓力他們往往是通過不斷的說教表現出來。
2、父母的控制欲過強
多多父母總是喜歡操控他的一切,比如每天穿什麼衣服,和哪些朋友玩,吃什麼東西,他們都不會徵求多多的意見,而是自己直接決定。如果多多稍有一些不滿,父母便會「苦口婆心」告訴多多,自己這麼做都是為他好。
父母總是喋喋不休的說著自己多麼不易,希望孩子能夠理解。但是在孩子看來,這種嘮叨會讓他們厭煩,因為父母的控制欲讓他們無法喘息。
3、父母對孩子關愛過度
安安的父母特別疼安安,從小就把她捧在手心,什麼事情都不讓她做。當安安大一點的時候,想要自己嘗試著穿衣服,穿鞋子,可是都被父母拒絕,他們會告訴安安好好學習就行,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辦。
孩子長大後會有自己的思維想法,如果父母還是想像以前一樣包辦他們的一切,必然會讓孩子難以接受,這種過度的關愛對他們其實是很大的壓力。
4、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朵朵媽媽以前是舞蹈團的主力成員,所以她堅信朵朵和她一樣有著很高的文藝天賦。可是朵朵自己並不喜歡跳舞,動作總是跟不上節奏,這讓媽媽非常生氣,每天不停的嘮叨著自己當初如何優秀,為什麼朵朵這麼差勁?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但同時也會有弱勢,所以並不是完美的。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只會增加他們的壓力,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5、父母不願聽孩子說話
小翔每天放學後總是非常開心的想要把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可是幾乎都會被父母打斷,因為父母覺得小翔的話就是天馬行空、無稽之談。他們根本不願意聽孩子說話,不願意跟孩子交流,導致小翔越來越自閉。
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和他們交流,給予他們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而不是站在高處去俯視孩子,這樣只會讓雙方的距離越來越大。
溺愛式嘮叨可能會讓你的愛變成誤解
嘮叨會讓孩子養成依賴性
父母天天在孩子耳邊嘮叨,現在應該做什麼?一會兒應該做什麼?那麼孩子就不用自己去思考,完全等待著父母下達指令。這樣孩子便會形成依賴性,他們被動的接受著父母的安排,完全沒有主觀能動性。
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叛逆
相信大家都記得大話西遊中的一個片段,唐僧不停的念經,直到讓身邊的劊子手舉劍自刎。在生活中其實也會這樣,如果父母總是不停的在孩子耳邊嘮叨,那麼孩子必然會反感,甚至叛逆的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嘮叨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很多父母都習慣性的針對同一件事情,不停的反覆的去說,這必然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所以父母才會這樣。時間一長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因為在父母的嘮叨中他們反而會變得更加畏手畏腳,擔心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
嘮叨傳達的都是焦慮和消極,傷害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改如何避免超限效應?
言傳身教,用耐心和細心陪伴孩子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孩子在花零花錢的時候總是大手大腳,沒有規劃,經常會買一些無用的東西。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天生就不懂節儉,而是他們並沒有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加上他們的自控力差,難以抵禦外界的誘惑,所以才會做出亂花錢的行為。
父母可以通過自己的正確示範引導孩子,告訴他們花錢消費要有所規劃,同時也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成長,千萬不要一觸而就,這樣只會讓孩子有太大的壓力。
父母下達的指令得清晰易懂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在一旁總是會有諸多抱怨,一會說孩子作業不認真;一會兒又說孩子總是往廁所跑;也會說孩子書桌上亂七八糟。其實是父母應該這樣告訴孩子:學習之前先上廁所,然後把書桌整理乾淨,學習期間必須認真,學習結束後再做其他事情。這樣孩子心裡自然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總是把諸多的事情放在一起說,很顯然他們高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這時父母應該做到給孩子清晰明確的指令,這樣孩子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從而有著更高的執行力。
學會運用「我—信息」的模式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我同事的兒子今年9歲,自從他在手機上接觸了「王者榮耀」後,日漸沉迷。
為此同事跟兒子溫柔且認真地談了一次話:
「媽媽不知道這些遊戲有多好玩呢,不過,看你看得這麼入迷,肯定很好玩。如果我小時候就有這款遊戲,我說不定也會沉迷期其中。哎!我們不如探討一下,如果以後你有了孩子,ta每天都在玩遊戲,你會支持他嗎?」這種看似很遙遠的假設卻引起了他的興趣:「唔...玩久了對眼睛不好,還可能影響睡眠呢。不過我應該不會像你這麼倒霉,有個這麼貪玩的孩子的!」
神奇的是,他孩子從那次談話以後,就不再玩遊戲超時了。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讓媽媽給他買沙漏,只要時間到了,就主動放下手機。
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表達出自己希望孩子怎麼做。由於父母是站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上看待問題,自然會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當然有時也可以運用一些技巧,比如我同事就用了角色互換的方式改變了孩子沉迷遊戲的問題,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
嘮叨的父母,或許也愛孩子,但一定用錯了愛的方式,千萬不要打著道德的名義為「嘮叨」正名。不然,我們將一代代把錯誤的教育方式傳下去,受苦的還是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