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251 部 每 日 一 片
萬眾期待的李安新片《雙子殺手》,今天終於在中國院線登陸了。
此前,很多人說《雙子殺手》口碑撲街,一大原因就是作為公認的世界電影風向標的美國媒體評價爆冷。
爛番茄新鮮度29%(7評),MTC是33分(0好評2中3差) 創下了李安的口碑新低。
但同時在法國卻是口碑一片向好,普遍四星好評,從導演、劇本、表演到視效、拍攝技術,逐個誇了個遍。
看完這種兩極口碑,不免讓我想起上一次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剛上映時,也面臨著如此局面。
時隔三年,李安這次又失敗了?
還是我們錯怪了他?
其實也不難理解。
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不同地區的觀眾對同一部電影有很大的觀感差異。
美國媒體一向都是更看重劇情,看重娛樂性,而法國媒體則更注重影像,在意的是作者性。
《雙子殺手》主創
但是別人的評價只能是參考,還是只有自己真正看過,才能感受到這部影片究竟如何。
這不,V姐早早買好了零點場,在CINITY廳體驗了一把4K 120幀的「滿配版」。
在你看片之前,今天V姐就先幫你詳解李安這位「電影技術攀登者」的拍攝奧秘。
(以下內容不涉嫌劇透,請放心觀看。)
01
劇情撲了還是爆了?
終於等到18號零點的首映,V姐抱著對技術的滿心期待以及對劇情的低要求進了影院。
先不說內容如何,影片放映完人們都不約而同自發地鼓起了掌,而演職人員表結束滾動時又是一陣掌聲。
我想這是觀眾對於一名電影的先驅探索者最大的肯定。
說回故事,其實並不複雜。
這是一部披著克隆、特工、動作片皮的反省人生的文藝電影。
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飾),在準備退休之際意外遭到一名神秘殺手的追殺。
在兩人的激烈較量中,他發現這名殺手竟然是年輕了20多歲的自己,一場「我與我」的對決即將展開…
很多人說這部影片很「李安」。
將老亨利(51歲的史皇)和小克(23歲的史皇)解讀成父子關係,以為李安又想來探討倫理關係和弒父情結。
但其實,亨利和小克之間更像是年齡跨度較大的「兄弟」。
嚴格來說是年老的「自己」和年輕的「自己」的自我對話。
亨利與小克之間的追逐戰更像是我們年輕的時候偶爾會預感到老去的自己會有多面目可憎,所以小克對亨利的追擊雖然心有疑惑但仍毫不留情;
而年紀大了往往會對於自己的一生有所悔恨和遺憾,希望可以穿越回去勸誡自己。
所以亨利對小克多次忍讓,也是因為他希望年輕的「自己」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能有一個完整的心和完整的人生。
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網上眾多討論故事劇情的帖子五花八門,但大多數人在意的故事,卻並不是技術狂熱者李安感興趣的。
李安在採訪中說:
「故事並不吸引我,但是這個元素,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人,電影和他自己,兩個真人並排演戲,那是以前不可能經歷的感覺。我很期待看到,這樣演出來的戲是什麼樣。」
換句話說。
李安更在意他極力革新的120幀電影技術。
02
兩個史皇的「互殺」
這就不得不提李安對技術的痴迷。
我們以為李安是文藝片專業戶,只是近幾年才開始沉迷技術,事實上李安在學生時期就已經是一個「技術痴」了。
他就像電影世界的攀登者,
一步一個腳印,始終走在電影技術的最前方。
就像他在《十年一覺李安夢》中所說:
「其實導演(director),就是給方向(direction)的人。從學生時代起,我拍片就有個目的:想練習一樣新技巧……
直到現在,我還保持這個習慣,每拍新片總希望能觸摸一些新技術。」
而到了《雙子殺手》這部動作電影中,李安首先要面對的技術難題,就是如何完美還原一個二十歲的威爾·史密斯——
最好的辦法,用CGI技術打造一個「人」。
事實上,在此之前「返老還童」的減齡技術,
已經發展了有一段時間。
2015年的《終結者5》通過CG實現了施瓦辛格年輕化;
2016年的《美國隊長3》也讓小羅伯特·唐尼重回小鮮肉,但是無法與現實演員長時間進行互動。
今年的《阿麗塔》打造了一個超級高仿的「虛擬人」——
她可以和真人演員在現實場景中一起出現。
但是仍然顯而易見是個假人。
而李安則更往前一步。
在《雙子殺手》里製造了一個鮮活的數字版威爾·史密斯,讓他跟真人威爾·史密斯在現實場景中進行長時間的對戲。
《雙子殺手》的最特別之處也在這裡。
一個演員同時飾演年齡跨度大的兩個角色,不僅要在外形轉換上做到天衣無縫,也要在情感切換上毫無違和。
尤其是4K+120幀的高清影像下,所有細節都必須無懈可擊。
怎麼做?
李安找到了之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製作者Bill Westenhofer,再次合作。
加上500名視覺特效師,花了整整兩年,共同打造出一個23歲的威爾·史密斯。
整個特效團隊解構了威爾·史密斯的每個身體部位,細緻到每一寸肌膚。
《茶煲表哥》(1991)
他們回顧了威爾·史密斯早期所有角色,還有生活中的素顏視頻,如家庭錄像等,幾乎找來了他20多歲時的所有視頻素材。
1989年威爾·史密斯21歲時的錄像視頻
特效團隊還劃分成不同的組,研究牙齒的,研究嘴唇的,研究皮膚的等等。
他們花了很長時間研究威爾·史密斯的眼睛,因為眼神是演員表達情緒的最重要武器,細緻到鞏膜、角膜、脈絡膜。
當然,工作遠不止這些,還需要模擬肌肉運動、血液循環、呼吸頻率...
而在拍攝時,威爾·史密斯只需帶上一個頭部裝具,在臉上布滿攝影機跟蹤的點位,模具上的兩台攝像機就可以記錄他所有的面部表情。
特效師再通過模具校準臉上所有的跟蹤點。
然後跟蹤點通過電腦進行數字空間上的計算轉換,在虛擬形象上重構整個面部和表情細節。
於是電影里的小克就有了如假包換的皮囊和豐富而變化的表情情緒。
雖然可能是為了展示小克的逼真,各種近景特寫實在有些多……
再加上威爾·史密斯是個無畏而敬業的演員,既能演出中年亨利的成熟和滄桑,也能演出青年小克的天真和衝勁。
V姐在看電影時,即使明明知道小克是一個假人,是虛擬的。
但還是會被他躲閃的眼神、因為煩惱而擰在一起的眉毛、感到被欺騙被背叛的流淚而吸引。
李安說「有些人說這是技術,但事實上這就是藝術。」
「我們模仿的是上帝造人的過程。創造一個鮮活真實,看起來有自己思想的真人。」
03
120幀,行不行?
如此高的真人還原度下,電影技術「攀登者」李安依然不滿足。
因為他的終極目的,
是要觀眾看到「返老還童」術在120幀下的精彩表現。
但與CGI造人的普遍驚嘆不同。
120幀高幀率電影卻有人看好、有人唱衰,頗具爭議。
當然我們也要知道,現階段普遍的24幀只是時代選擇下的剛好夠用,並不是極致。
畢竟一開始電影的幀率並不固定。
例如早期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是 16幀,而愛迪生則推薦採用 46幀進行拍攝。
直到30年代學院定下24幀為電影拍攝標準,因為這是人眼能接受的最低極限,再慢就會識別出是連貫的照片而不是一段動態視頻了。
80多年來,電影藝術一直被稱為「24格的真理」。
因為24幀畫面細微的卡頓感,以及膠片帶來的較暗的色彩效果,已經成為對所謂「電影感」的一種固有印象。
所以我們才說24幀看起來像電影。
但任何時候都不缺尋求突破的人。
早在1956年的時候上映的《環遊世界80天》就是用的30幀每秒拍攝,可惜這個幀率當時的影院都不支持,還是只能以24幀播出。
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嘗試用48幀來拍攝。
2016年李安用《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帶來了更高更真實的120幀。
可惜的是,當時全世界也只有6家影院支持,大多數人都未能感受到120幀的真正體驗。
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北美媒體也曾總結過「HFR(高幀速率)電影」遇冷的原因:
「額外的細節,超真實的畫面有時候會阻礙觀眾的注意焦點。
從而影響整個觀影體驗,尤其是這個故事還並不讓你喜歡。」
而對此,李安說道:
「電影看了100多年也是這個樣子,演了很多東西,其實很多東西已經僵化了,制式化了。」
是啊,以前一直是電視追趕電影,但是現在卻是一成不變的電影規格被電視遠遠甩在後面。
電影的24幀已經太久了,如果再沒有新的突破,那麼在家就可以看的影片,為什麼還要花更多錢去電影院呢?
「電影之所以這麼好,是因為一百多年來,一個接一個的天才,一個接一個的工匠,多年來汲取觀眾的反饋,它變得非常複雜。」
低、高幀率觀影《雙子殺手》示意圖
而4K+120幀的3D電影則真實到可以看見人物臉上那些細小的皮膚顆粒、花園裡飛舞的蚊蟲
(以前只能通過演員拍臉的動作和常識知道那裡蚊子很多)。
有的東西以前並不是看不到,只是120幀的畫面直接將這種信息真實地、實時地投遞到你的眼睛裡。
就好像你真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一樣。
這在真正意義上給觀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
尤其是,這種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在一些特效場景則更加明顯。
摩托追擊時是真正的高速飛馳,甚至那些剮蹭都讓我們為主角和行人捏一把汗;
槍戰時的流火、擊飛的石屑、顆粒分毫畢現;
火焰飛濺出的火星等,全都清晰無比。
從這個角度來看,《雙子殺手》也是我看過最舒服的一次3D電影。
尾聲
有人說:「(李安)是在錯誤的時間做(可能是)正確的事情。」
但是如果現在沒有人做,所謂「正確」的時間又什麼時候才會來呢?
不可否認的《雙子殺手》帶來的技術革新確實對行業內產生了震盪,至少會有更多的影院支持高幀率電影。
三年前,國內能夠放映120幀的影城僅有2家,到10月18日《雙子殺手》上映時,國內能夠完整演繹4K+3D+120FPS的影城已經有超過30家。
目前為止,支持60幀/3D放映的影院已達5000多家,支撐80%的中國票房市場。現在全國已經有30塊CINITY銀幕。
10月底會有將近50塊,到年底會增加到100塊。
從某種程度上講,李安憑藉120幀的電影推動了整個電影行業的硬體升級。
而硬體的升級也給了更多人探索的信心,也會有更多好劇本和想法被發現、被創作、被呈現在觀眾眼前。
這對於整個電影行業,和李安本人,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十年前,《阿凡達》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技術撬動了中國的電影市場。
不僅收穫了13.78億元的高票房,還使得IMAX被大眾接受且愈發普及。
十年後的今天,無論最終《雙子殺手》在國內票房如何,都不會是高幀率電影的句號,而只是高幀率電影的又一次嘗試和起點。
「我只是相信,數字世界有一種非常不同的美,一種夢幻般的美。我正在找呢。」
你最喜歡李安的哪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