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你們不用擔心,我能做飯,能照顧好自己」,聽著微信里13歲女兒稚嫩的聲音,特警張彥峰的眼圈紅了。
張彥峰是西咸新區公安局涇河新城分局治安大隊特警隊的隊長,妻子是疾控戰線的一名醫生,疫情形勢嚴峻後,一警一醫,各自奔赴了自己的「戰場」,留下13歲的女兒獨自在家。為了戰勝疫魔,他們夫妻從春節伊始就一直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每天只能通過電話與女兒互報平安。
大年初六凌晨3時許,涇河公安分局疫情防控指揮部內燈火通明,嘈雜的對話聲,電腦鍵盤的敲擊聲,與窗外寂靜的夜顯的很不般配。
張彥峰一雙充滿血絲的雙眼緊盯電腦螢幕,小心翼翼從左右循環掃視,生怕疏漏哪怕一個重要信息……為了完成外地返回轄區重點人員核查任務,他已經三天三夜未合眼了。
為了進一步核查來自於疫區的重點人員情況,最大程度降低病毒轉入的風險,按照上級安排,涇河公安分局組織警力對全轄區人員進行核查,展開了一場防控病毒蔓延的「馬拉松」。
本來承擔著處突第一梯隊任務的張彥峰再次受領新任務。從清晨到日暮,從核查到入戶,為了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項」的標準,他不敢稍作停歇,「提前排除一分鐘,減少危險60秒」成了掛在嘴邊的常用語,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的工作,通過三天三夜的努力,圓滿完成了任務。
而此時,他的妻子也還戰鬥在醫院傳染科的病房裡,那裡,距離疫情危險更近。
農曆臘月二十七開始,這個警醫家庭,一個在危難關頭最前沿,一個在觸碰危險第一線,職業不同,但目標相同;制服不同,但使命相同。
「丫頭,爸爸回來了!」
「哦,爸爸,太好了!媽媽也剛回來,正給我做好吃的呢」。忙碌了八天八夜的張彥峰在女兒的歡呼聲中,跨進了家門,妻子正在張羅熱飯,沒有太多的準備,買來的「蒸碗」擺上桌而已。「當地傳統蒸碗」散發著年的味道,但也掩不住她身上濃濃的消毒液味道,這味道,往日裡,聞著刺鼻,可現下,張彥峰能嗅出溫馨來。
「快坐下休息一會兒,今天我們全家也吃一頓新年的團圓飯吧」妻子揉揉肩,坐在桌邊。
「是呀,這個春節我們一家人還沒有一起吃過一頓飯呢」話音未落,張彥峰的手機「叮鈴鈴」響了起來……
不敢多看女兒失望的眼睛,張彥峰躲在門外揉揉發酸的鼻子——這是鼠年春節,這個三口之間的相聚,四分鐘,還是唯一的一次!
也許,這就是警醫家庭在這個特殊時期,顯現出非比尋常的心酸與奉獻。一場戰役兩個戰場三口之家的四分鐘相聚,也是千萬個「逆行戰鬥」故事中的一幕。
人物檔案:張彥峰,男,1976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2000年參加公安工作,現任涇河新城公安分局治安大隊民警,負責特警隊工作。(記者 董永軍 通訊員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