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陽謀,明知前面有坑卻不得不跳,堪稱無解

2021-03-20   生活給的溫暖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陽謀,明知前面有坑卻不得不跳,堪稱無解

說到與「陰謀」相對的陽謀,很容易讓人想到那句經典的歌詞:「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淡薄」,這首歌的主角是東漢末年的大軍閥曹操,曹操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使用了不少「陰謀」,當然,他也掉進過別人的「陰謀」,比如赤壁之戰的連環計。

但這些計策再怎麼高明,也是有賭一把的風險在裡面的,畢竟這一邊有出謀劃策的聰明人,另一邊或許也有能看破計策的聰明人,大家拼的就是誰計策更勝一籌。不過,中國歷史上卻有三個著名的「陽謀」,讓人明知前面有坑卻不得不跳,堪稱無解。

第一個陽謀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當時齊國國君齊景公手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人都為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累累。但是,齊景公卻整天愁眉苦臉,為什麼呢?因為這三人仗著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驕橫,齊景公怕有一天他們會造反。

這時,擔任齊相的晏子見狀,給齊景公出了個主意。齊景公一聽大喜,立刻把這三人叫來,拿出2個桃子擺在他們面前,對他們說,你們都立了功勞,應當受到獎賞,現在我賜給你們2個桃子,你們自己按照功勞大小分吧。

於是,公孫接認為自己功勞大,可以吃桃,伸手拿了一個;接著,田開疆也陳說了一番自己的功勞,再拿走了一個;剩下古冶子一人沒拿到,頓時大怒,他說我的功勞才是最大的,你們竟然不讓我!另外兩人一聽十分羞愧,拔劍自刎了。

古冶子見狀大驚,懊悔不已,覺得對不起他們,也跟著拔劍自刎。就這樣,晏子不費吹灰之力,幫齊景公解決了三個隱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二桃殺三士」。只不過,晏子這事做得對不對,一直飽受後世爭議。

第二個陽謀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大家應該都聽過,它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魏國的龐涓率軍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臏讓齊軍直接去進攻魏國國都,逼得龐涓不得不撤兵回救。不救能行嗎?自己的大本營總不能出事啊,所以明知是計策,也只能被牽著走了。

至於第三個陽謀,發生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朝剛建立時,劉邦認為秦朝光速覆滅的原因就是它用郡縣制統治,放棄了分封制,沒有分封皇族的王爺到各地去鎮守,導致後來郡縣作亂。所以,劉邦吸取教訓,一邊用郡縣制,一邊分封劉姓諸侯王,雙管齊下,力求穩定。

但久而久之問題就來了,有的諸侯王權勢太大,對皇權構成了威脅。到漢武帝這一代,他深深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改變這種狀況了,於是頒布了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說起來很簡單,漢武帝規定,諸侯王死後,必須把自己的封地給每個兒子都封一塊。

這樣一來,一個諸侯王的勢力就被瓜分了,然後子子孫孫傳下去,越分越小,對皇權的威脅,自然也越來越小。表面上看,漢武帝是在「推恩」,讓諸侯子孫都能享受分封的恩惠,可實際上,還是為他自己服務。但諸侯王們也不得不聽,不然該鬧家族矛盾了。

這三大陽謀可謂是高明至極、也狡詐至極,沒點頭腦的人還真想不出來。總的來說,設計它們的人,都巧妙利用了人性的弱點,讓自己的計謀無解,如果誰跳了進去,恐怕真的只能深深地絕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