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吃完中午飯,兒子主動提出要幫我洗碗。
我在書房,剛坐下,準備看書,聽見廚房傳來「砰鐺」一聲。
我暗想:壞了,又摔壞東西了。果不然,妹妹跑過來,告訴我:「媽媽,你快去看,哥哥把鍋摔壞了。」
我一看,心都涼了。我才買的陶瓷燉鍋,才用一次,就英勇就義了。
兒子站在凳子上,不哭不鬧,但很恐懼地看著我,兩個手還沾滿了洗潔精的泡沫。
我輕聲地問了一句:「怎麼了?」
兒子收到我並不責怪他的信息,「哇」的一聲,哭得稀里嘩啦。他邊哭邊告訴我,鍋太沉了,手太滑,一不小心就摔壞了。
我趕快跨過一地碎屑,抱著他。兒子再三向我確認:「媽媽,我是不小心摔壞的。」
我一邊撫摸著他的背,一邊安慰說:「沒關係。摔壞了,我們就再買一個吧。」
到了晚上,兒子本該去睡覺,我在客廳忙工作,發現他老往客廳走。
我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還不睡?十點了。」
兒子跑過來和我說:「媽媽,我中午不是摔壞了你的鍋嗎?我現在有一個好主意。」
我說:「什麼主意?」
他爬到我身上,說:「我可以拿自己的錢,買一個送你啊!」
兒子的行為太出乎我的意料,我把這件事發到朋友圈,引來一眾媽媽的羨慕,都說「這樣的兒子太暖了」「這孩子情商太高啦」。
也有媽媽私下討教養「暖男」秘訣:孩子培養得這麼好,有什麼高招?
我想了很久,也沒發現自己的方法有多高明。只不過是在孩子犯錯時,給時間讓他緩衝情緒,不自亂陣腳,更不隨意責怪和謾罵。
當然,孩子犯錯,接受懲罰是應該的。但大部分父母似乎忘記了,懲罰孩子的真正目的,不是讓孩子去懼怕某件事,而是能從這件事裡良性轉換。
最近,閨蜜就因孩子的問題,頭疼不已。
閨蜜兒子3歲多,在她眼裡既調皮又多動,還帶有攻擊性,一言不合就撒潑,天天被折磨得身心疲憊。
因此,她對孩子的怒火是一點就著,耐心被消磨,對孩子的懲罰也越來越多。
攀談的過程中,她說了很多實例。
比如:她在廚房做飯,孩子在客廳玩,一轉眼就發現滿牆的水彩筆畫。
再比如:讀繪本,孩子總是坐不住,一不注意,就把書給撕了。
還有典型的,叫他不要玩危險遊戲,老不聽勸。
她感覺孩子沒長耳朵,也不長記性。用她的話說,真想把他揉成一個球,直接踢了算了,眼不見為凈。
我問她:「孩子做錯這些事情後,你的反應是什麼啊?」
她不假思索地回我:「直接打他啊,手心也打,屁股也打,打完還罰站。一開始還有點用,但時間久了就不管用了。」
這或許就是她育兒越來越吃力的癥結所在,懲罰方式有,把孩子從錯誤里拉出來的方法無,不懂引導孩子。
孩子為什麼會犯錯?《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有一章提到:
第一,年幼的兒童,對社會和家庭規則還比較陌生,要按成年人標準去做好一件事,大部分情況是做不到的。 第二,要兒童學會規則,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不停地練習,也就是言傳身教。 第三,兒童犯錯時,父母的態度,決定改錯的程度。
換句話說:孩子犯錯,從父母角度看,是孩子自身行為「罪大惡極」;而從孩子角度看,是自身認知有局限,行為結果難以達到父母標準。
而懲罰的結果,不是孩子知道自己錯了,而是覺得媽媽生氣了。久而久之,面對媽媽的怒火,害怕和媽媽相處,並且習以為常的繼續犯錯。
糾正孩子的錯誤時,他進一步,父母最好是退一步;凡是孩子能做到,並且可以做好的,父母可以適當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意讓孩子體驗到自己過失的後果,得以「吃一塹,長一智」。
心理學把這樣的「懲罰」稱為「糾正型結果」。
所謂糾正型結果,就是促進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它與懲罰有一些實質性的區別:
1、懲罰:父母帶有明顯的負面情緒,對孩子採取拒絕態度。
糾正型結果:即便孩子行為有問題,仍向他傳達他是被愛著的信息。
場景舉例:孩子玩遊戲輸了,就耍賴發脾氣。
懲罰型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粗暴地把孩子拉走,並且罵孩子:「玩不起下次不要玩了!」然後自己大步離開,不再搭理孩子。
糾正型父母——微笑並堅定地告訴孩子:「遊戲總有輸贏,遵守遊戲規則比結果更重要哦。即使你輸了,依然是媽媽眼中最棒的孩子。別太難過,再試試吧,下一次也許就輪到你啦。」
2、懲罰:聚焦犯了錯誤的「壞」孩子,沒有任何改錯指導。
糾正型結果:聚焦錯誤行為本身,對孩子進行正確行為示範。
場景舉例:孩子踢球砸壞了鄰居家的玻璃窗。
懲罰型父母——火急火燎趕到現場,看著滿地玻璃渣子,大吼:「你是豬啊,說了多少次不要在這裡踢球不聽,你自己闖的禍自己解決!」
糾正型父母——先關心孩子是否受傷,傾聽孩子對這件事的解釋以及解決辦法,然後和孩子一起清理現場,給鄰居道歉並協商賠償方案。
用糾正型結果的方式去應對孩子的犯錯,長期受益的不僅僅是家長,更是孩子。他們既能從錯誤中認識自己的不足,又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相比於懲罰帶給孩子的痛苦,孩子更喜歡「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變得更好」。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
每一對父母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育時總是儘可能地阻止孩子犯錯,但真正好的教育恰恰是允許孩子犯錯。
古人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與其糾結孩子犯錯的結果,不如花時間去思考、實踐孩子犯錯後如何引導,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知識、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
假如你是這樣做的,孩子會感激你一輩子。
因為,被允許犯錯的孩子,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
1、被允許犯錯的孩子,創造力更強
孫儷經常在微博曬孩子的「水墨畫和書法作品」。等等和小花妹妹,把家裡的牆當做畫板,留下了很多「限量款塗鴉」。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第一反應就是大發雷霆,剛貼上的美觀牆紙又被熊孩子糟踐了。
但孫儷和鄧超對這事卻極度的包容,為了不抹殺孩子的靈感,可以把家裡的牆,留給孩子隨意「創作」。
每一個孩子,對生活都有天然的好奇心,他們願意嘗試,渴望探索。
父母適當的降低自我標準,換個角度看待「犯錯」,給孩子一定的空間,他的創造力就能發揮到極致。
2、被允許犯錯的孩子,離成功更近
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曾用小雞小貓小狗做「嘗試錯誤」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他發現小雞小貓小狗,剛開始都會在迷宮裡轉來轉去,偶爾會找到出口,逃出迷宮,這通常需要花很長時間。
但重複多次以後,小雞小貓小狗在死路中瞎轉的次數都會減少,花費的時間也會減少,訓練到一定次數以後,它們就會立即直奔出口,很快逃脫。
桑代克認為:小動物們之所以能夠順利逃脫,原因無非是,不斷地嘗試。在不斷地嘗試和失敗中,慢慢消除那些無用的行為,記住那些有助於逃脫的行為。
它們在有用的行為和行為的目標之間建立聯繫,所以成功就來得越來越快。
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跌倒,爬起,然後再跌倒,再爬起,最後找到成功的捷徑之門。
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就是親身體驗,那才是他生命的價值所在。
也只有嘗試過,才知道結果怎麼樣,問題出在哪兒,進而迸發更多的熱情,優化認知,提高能力。
孩子犯錯時,也是父母的絕佳教育時機,父母選擇懲罰還是糾正型結果,養出的孩子很可能就是熊孩子和暖男的區別。
真希望每一對父母,能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可以不帶評判的看待問題,而不是抓住孩子犯錯的小辮子,利用孩子的脆弱來彰顯自己是多麼的正確。
放大孩子過錯的父母,不僅僅會失去教育良機,也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倘若孩子內化成,犯錯是不能告訴父母的,這便是失去孩子的開始。
所以,抓住教育良機,做智慧的父母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困難,肯定會有犯錯的時候,而孩子只有在不斷的試錯中才能成長。
在孩子的世界,不存在「不能」這兩個字,當他犯錯的時候,我們家長的態度很重要,一定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是在幫助孩子。
你呢,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