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95年,被封為弘農郡王的楊行密意氣風發,開始大肆擴張地盤,位於淮河中游南岸的濠州,成了楊行密必取之地。
攻占濠州,並未花多大力氣,但令楊行密意外的是,在濠州他碰到了一個年僅6歲的小叫花,雖然當時的楊行密44歲,已經有6子4女,但卻對這個小叫花喜愛不已,二話不說,便收為義子。
這小叫花便是李昪,小字彭奴,父親死於戰亂,母親也在流亡途中撒手人寰,李昪跟著伯父流浪到濠州,這才與楊行密相遇。
然而,楊行密喜愛異常的李昪,卻得不到兒子們的認可,他的兒子們,對李昪是百般刁難,雖然李昪只是個小叫花,但無論如何也是一條命啊,楊行密不忍李昪被兒子們迫害,於是,便將李昪交給了手下大將徐溫撫養,做了徐溫義子,李昪也改名為徐知誥。
這李昪天資聰穎,而且將徐溫當親生父親侍奉,很快便得到徐溫認可,兵法謀略,對李昪是傾囊相授,而徐溫的妻子李氏,更是對李昪喜愛不已,在徐府,李昪度過一個美好而又幸福的童年。
不知不覺,十來年過去,當年的小乞丐,成了七尺男兒,長大後的徐知誥,文武雙全,尤其善於騎射,每次楊行密見到徐知誥,都是稱讚不已,曾對眾人說:「眾將的兒子中,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
公元905年,54歲的楊行密病逝,他的兒子楊溥當上吳國皇帝,909年,楊溥任命徐知誥的養父徐溫為昇州刺史,20歲的徐知誥跟著養父來到昇州,擔任昇州防遏使兼樓船副使。
公元912年,徐知浩跟隨柴再用攻打宣州,因軍功升任昇州刺史,當時,江淮地區剛剛平定,地方的官員,基本是由武官當任,這些武官只知一味收刮百姓,擴充軍隊,搞的怨聲載道,而徐知誥上任後,重用儒生,寬仁為政,很快便得到當地百姓擁護,實力迅速膨脹,昇州,也成為當時吳國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
然而,也正是因為昇州的富庶,使得徐知浩與義父徐溫之間,產生了隔閡,公元915年,徐溫被任命為兩浙都招討使,統轄昇州、潤州、常州、宣州、歙州、池州,這六州之中,昇州最為富庶,於是,徐溫直接將自己的治所搬到了昇州,而徐知誥,也從昇州刺史,被降到了檢校太保、潤州團練使。
自己苦苦經營的昇州被占不說,而且還降了官,徐知誥心裡當然不舒服,於是跟義父徐溫請求想要去宣州為官,結果又被徐溫拒絕,後來,還是在謀士宋齊丘的勸說下,徐知誥才得以到潤州任職,當時的徐知誥心裡有多氣憤,可想而知。
就在徐知誥去潤州任職的第二年,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在廣陵被大將朱瑾所殺,聽聞這個消息,徐知誥迅速行動,搶先到廣陵平亂,被任命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從而控制吳國政權(廣陵是吳國首都)。
掌權後的徐知誥,依舊推行自己在昇州那一套,重用儒士,寬緩刑法,推廣恩信,很快,廣陵的百姓,便打心底里開始信服徐知誥,雖然在軍事力量上,徐知誥比不過自己的義父徐溫,但徐知誥卻深得民心。
公元919年,在徐溫的擁護下,楊隆演稱吳國王,任命徐溫為大丞相,徐知誥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父子二人開始了權利博弈,但徐溫始終占據上風。
公元927年,在行軍司馬徐玠的攛掇下,徐溫想讓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接替徐知浩的位置,徐知誥聽聞此事,趕緊上書乞求出鎮江西,結果徐溫計劃還未實施便病死,徐知浩重掌大權,與徐溫次子徐知詢展開權利爭奪,最終,徐知詢不敵徐知誥,被褫奪兵權,徐知浩成了吳國一手遮天的大人物。
到935年,徐知浩已身兼吳國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等職,成了吳國的實際掌舵人,也是在這一年,閩國、南漢等國都遣使者前來,勸徐知誥稱帝。
公元937年,徐知誥逼迫吳國皇帝代吳立齊,尊養父徐溫為齊國太祖,兩年後,徐知浩改國號為唐,恢復自己的原本的姓名李昪,自稱是唐憲宗第八子李恪的第四世孫。
楊行密初見李昪之時,李昪只是個一文不名的小乞丐,誰能想到,40年後,這位小乞丐,竟然成了吳國的掘墓人,將吳國江山據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