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造訪過兩次德國,因為商務緣由,總是局限在漢堡、法蘭克福、柏林三點之間的區域,後來聽有位德國朋友說當地有句諺語:「不到科隆等於沒來過德國」,這才擠時間去了科隆。
科隆歷史悠久,古羅馬有位駙馬在此拓地築城,其名稱即由colonial(殖民地)演變而來,公元795年天主教在此設立威斯伐倫大主教駐地,不久科隆就成為人口超越巴黎、倫敦的大都市。
科隆地理位置優越,處阿爾卑斯山北麓南北水路、東西陸路的要衝,是車馬舟楫必經之地。當年曾擁有特權,所有途徑此地的貨物都必須在這裡展銷三天後才能轉運。
然而科隆最吸引人的,還是那座在科隆城任何地方,抬頭就可看見的巍峨大教堂塔。
科隆大教堂南塔高157米,北塔高15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塔尖各有一尊紫銅鑄成的十字架聖像,雙塔宛如兩把利劍直指蒼穹。
雄偉壯觀的科隆大教堂不是一天築就的,從動工興建到最終竣工,前後歷時七個世紀632年。聽說教堂初建時才46米高,這在沒有幾何、力學知識的當年已是極限了。
教堂外觀由垂直線條統貫,造型、裝飾多以尖拱、尖券、尖頂為要素;連門洞裡的山花、壁龕中的華蓋、扶壁上的脊飾都是尖尖的,直插蒼穹,充滿了升騰的動感;教堂中廳寬與高的比例為1:4,是所有歐洲教堂中最狹窄的,使空間凜然向上的感覺非常明顯,傳說舒曼跨入教堂見其氣勢,即萌發了創作萊茵交響曲的衝動。
二戰時,科隆遭遇盟軍200多次大規模轟炸,全城幾乎被夷為平地,唯有大教堂奇蹟般保存下來,原來教堂塔身近乎筆直,直接命中塔尖的14枚炸彈都滑了下來,落地後雖然爆炸,但是教堂塔基由2米高的岩石築就,安然抵禦了巨大的衝擊。
科隆大教堂吸引人也因為它宏偉壯觀。大教堂以兩座高塔為主門、平面呈拉丁十字心,建築群南北寬86米,東西長145米,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整座教堂用40萬噸石頭堆積而成,共有10個禮拜堂。
科隆大教堂採用幾近裸露的骨架式結構,高聳的柱子間由彩色玻璃隔斷,歷其境仿佛身處浩瀚無涯的宇宙,空靈、忘我的感覺刻骨銘心。沿500多級台階盤旋而上,可抵達教堂鐘樓,內有五座大鐘,最大的聖彼得鍾直徑3.1米,重24噸,鳴鐘時,鐘聲氣勢磅礴,久久迴蕩在科隆的天空和大地。
教堂內還有中世紀德國最大的聖壇,聖壇兩側排列著104個供信徒就座的木製席位。席位全用厚木製成,經過近千年的使用,包漿厚重,木紋光亮。聖壇四壁上方有1萬多平方米玻璃窗,用彩色玻璃鑲嵌出聖經故事,經陽光反射,熠熠生輝、瑰麗繽紛,令人嘆為觀止。
雖然教堂歷經千年,並經過多次戰亂,但這些彩繪玻璃塊塊都是中世紀原物,據說二戰爆發前夕,教堂安排大量人力,將窗玻璃取下編號封存,藏在地下室里,戰爭結束後又花了整整10年時間,才將玻璃窗恢復原樣。
科隆大教堂吸引人還因為它藏有很多寶物。教堂陳列室中安放著11世紀奧托王朝時製作的耶穌受難木雕,石棺里保存著教皇的遺骸,聖壇上有一個巨大的十字架,據說是歐洲大型雕塑中最古老的珍品,唱詩班長廊上掛著一幅大尺寸宗教畫,是15世紀著名畫家史蒂芬•洛赫的傑作。
教堂中最珍貴的文物要數三聖龕,這是12世紀著名金匠尼古拉花40年時間用黃金、寶石和珍稀飾品做成的寶盒,裡面供奉著東方三聖的遺骸遺物。據《馬太福音》記載,古時東方三博士在天上星星指引下見到出生不久的耶穌並獻上了黃金、乳香和沒藥,他們被尊稱為三聖王,其遺骸遺物是基督教信徒的聖物。
1164年科隆大主教征戰米蘭,得到了上述聖物,主教團決定修建一座教堂來供奉,教堂落成後科隆成為與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羅馬齊名的聖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朝聖者來此朝拜瞻仰。
大教堂是科隆人的驕傲,出於對它的熱愛,教堂落成時全體科隆人議決,今後科隆城所有建築都不得超過教堂的高度,並且這項規定不受時間限制,科隆人子子孫孫都必須嚴格遵守。他們還把規定內容刻成石碑,立於教堂大門左側,以示後人。
聽陪同說,很久以前那塊石碑毀於一場大火,然而科隆人民心中的契約始終存在,700多年來科隆市區新蓋建築絕大多數只有七八層樓高。
德國人堅守契約的精神讓人感動,這種力量已超越了時光和信仰,成為一種文化和基因。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不少商務人員有重書面合同、輕口頭承諾的毛病。格式化合同條款不可能預料到業務進程中千變萬化的情況,此時口頭承諾、甚至連口頭承諾也沒有狀態下的善意合作,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契約隨附義務。
一位外銷員朋友告訴我,有一天他接到某日本客商來電,說旗下店鋪毛刷系列產品即將斷貨,希望緊急補倉,朋友查閱船期,如貨物趕不上兩天後的班船就得再等10天,於是他連夜趕去外地提貨並送到了碼頭倉庫。
我問朋友,做這類「分外事」是不是會覺得有點憋屈?
他笑著對我說:「在生意場上,承諾過客商的理應千方百計地予以滿足,即便沒有承諾過,只要能辦到的也要努力去做,實在辦不到必須給人一個答覆,千萬不能敷衍了事。」
這位朋友現在生意越做越大,光是那個日本客商就發展成為60多家收購廠、100多種商品、年銷1000多萬美元的規模。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誠信有時還會受到利益的拷問。筆者參加瑞士巴塞爾博覽會,開幕那天有位觀眾看中我們展台上一款不鏽鋼鴨嘴壺,想要掏錢買下,我見了忙上前打招呼,說這款商品還有一筆業務要談,所以現時還不能把這僅有的樣品賣給他,這位觀眾是旅居瑞士的德國人,住所離展館不遠,他說自己非常喜歡這個鴨嘴壺,約定等展會結束時再來。
第二天經銷商來館提出要將鴨嘴壺拿去給分銷商看,以獲取更多訂貨,雖然一瞬間我也想起事先對那位觀眾的承諾,但考慮可能接到大訂單,我還是將樣品給了經銷商。
展會閉幕時,那位觀眾應約前來取貨,可鴨嘴壺已經不在了,儘管我說了許多抱歉的話,可他還是非常失望地說:「我們德國人主張言出必行,或許有人以為這麼做很古板,但是年輕人,如果你堅持以經商作為職業的話,信守承諾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後的外貿生涯中,我一直牢記這個教誨,把信譽看得比利益更重,因為我知道在客商心目中,一個隨意許諾卻無意兌現的人,一個看重利益而捨棄誠信的人,是不值得信任並與之合作的。在商場上透支誠信或許可圖一時之利,然而只有用真誠贏得客商信任,利益最大化才會在時間坐標上無限延伸,實現義利兼得。